|
|
|
|
2024-03-12 第07版:理论观察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推进稻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种粮效益保粮安 |
|
|
|
|
|
|
□郑红明郑品卉 粮食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持续加大投入,促进粮食丰收。2023年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1537万亩,产量127.8亿斤,亩产831.2斤,均创下近八年来新高。其中,稻谷产量97.05亿斤,是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每亩单产997斤,再创历史纪录。 然而,稻谷生产的“好收成”并没有变成“好收益”。据浙江省绍兴市发改委数据,2023年绍兴市晚稻平均亩产量为1079.16斤,比上年增加10.22%;晚稻平均每亩总成本为1573.34元,同比增2.74%;每亩晚稻含补贴收入净利润为311.72元,同比增82.45%。尽管水稻收益同比增加,但与其他产业相比,其经济效益依然不高。以绍兴市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2亩测算,4口之家一年的种粮收入不及1人外出务工一个月的收入。 水稻产业融合发展方兴未艾 人多地少,规模化经营水平相对较低,粮食种植效益相对不高,是浙江省的基本粮情,后期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仍十分重大。只要我们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省情,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拓创新,就一定能闯出一条既能保障粮食安全,又能促进农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子。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目前已有不少先行者采取“水稻+N”等方式,通过稻米产业融合发展,既保障了水稻生产,又大幅提高了种粮收入,促进农民增收,为探索新的水稻生产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当前稻米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与旅游融合发展。可借鉴江西婺源油菜花经济模式,通过规模种植彩色水稻,与旅游业相结合,以旅游收入增加来提升农民种粮收入。据报道,江西婺源年种植油菜约12万亩,年均产值不到1亿元,但以油菜农旅融合模式,发展油菜花经济,2023年实现年均综合产值逾30亿元,亩产值达2.5万元左右。油菜花经济是一种观赏经济,而彩色水稻更适宜于造景、绘画,观赏性强于油菜花。且彩色水稻产量较高,彩色大米的售价也远高于普通大米。目前电商平台上彩色大米售价在每斤15元以上,单纯的种植效益就非常可观。其实,彩色水稻 在浙江杭州、开化、苍南、余姚等地早就开展试种了。2022年,杭州临平区塘栖互通种植了5.5万平方米以临平LOGO为主题的彩色水稻,平均亩产1300斤。2023年,临平区以彩稻勾勒出亚运特色图案,成功打造了30万平方米的“彩色稻田”景观公园。彩稻种植不仅可供观赏和食用,还具有防洪除涝、回灌地下水、净化水质等功能,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二是与养殖融合发展。如发展稻蛙、稻鸭、稻虾等综合种养新模式,提升水稻整体种植效益。这种方式在全国各地已较普遍,且效益也明显比单纯种稻要好得多。例如,杭州临安区的稻蛙模式,一亩地可产水稻和商品蛙各1000斤,产值达2万元,纯收益达5000元。再如,温州的“早虾模式”,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平均亩产小龙虾200斤,亩均增收4000元。 因为全程不打药,插秧后不施肥,产出的生态米价格相对较高。还有稻鸭、稻鳖、稻蟹、稻鳅、稻鳝、稻螺、稻渔鸭等综合种养模式。由于水稻产业融合发展整体效益均较好,发展势头强劲。据报道,2023年杭州综合种养面积达10.8万亩,较上年新增9.6万亩,综合种养产业的产值达5亿元,亩均效益排在前三的分别是稻蛙6200元、稻鳖5800元、稻虾3500元左右,均远高于单稻种植模式。 三是与健康融合发展。通过因地制宜种植富含硒、锌、铁等元素的水稻,可满足特定人群对微量元素的需要;种植绿色有机大米,包括上述种养结合的生态水稻等,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要;通过改变销售方式,生产并出售鲜大米,提升大米的营养价值。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人们开始追求健康、安全、营养等食物。只有生产出更多好吃、营养、健康的大米,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从而取得更高的收益。例如,浙江龙游县小南海镇团石村利用本地土壤富含硒元素的优势,种植了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出的大米每斤硒含量达到250微克以上,是国标富硒米的10倍,口感好且营养丰富,市场售价达10元/斤以上,效益可观。不仅种植端要提升效益,改善加工端、销售端也可以提升效益。例如,可以仿照营销鲜食玉米、鲜食大豆的思路,生产并出售鲜大米。鲜大米主要是指收割后45天内出售的大米。当前市场优质大米不少,但想吃上鲜大米并不容易。由于鲜大米更健康、更营养,且具有自然清香,价格相对较高。销售鲜大米可以采取多个合作社抱团或以乡镇为单位的形式并进行合理规划,实现从7月初至来年1月中旬(浙江省最后一批水稻在11月底或12月初收获)每天都有鲜大米生产并出售,以此作为营销突破口,若能打响品牌,水稻综合效益将大幅提升。 四是多元融合发展。可通过建设水稻主题公园,将水稻种植、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稻米文化等多元素融合在一起,实现多元融合发展。从河姆渡发现稻谷起,浙江水稻种植历史长达 7000年以上,大米文化积淀深厚,稻谷文旅业大有可为。义乌市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义乌赤岸镇“双乔稻香公园”,从2019年起,打造了集旅游观光、水稻种植、科普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网红景点”。公园占地590多亩,彩稻绘图占据100多亩。并建有2米多高的巨人稻体验区、稻鱼共生体验区、荷花池龙虾垂钓区、水车体验区和蔬菜采摘区等,打造了一个寓教于乐的自然教育博览中心,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水稻生产时间跨度较长,可进行的文化体验比较丰富。如育秧、老牛耕田、人工插秧、水车车水、稻田水产品养殖、钓虾(鱼、蛙、鳖、鳝等)、人工收割体验、人工或水力舂米、点心制作(打年糕、做麻糍和米糕等)等休闲体验项目,还可开设稻米展览区,只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前景可观。 水稻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采取水稻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种稻效益将大幅提升。但该模式在浙江经过多年发展仍只是星星之火,水稻生产效益总体依旧不高。说明水稻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既充满机遇,也面临多重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户认识不足。水稻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新生事物。留守农民大都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眼界不够开阔,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对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在没有亲眼见证效益的情况下,他们很难改变原种植习惯,去种彩稻、养水产品,开民宿,从事农文旅行业。 二是经营规模偏小。虽然通过土地流转,浙江省合作社和经营大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经营规模偏小,单个农户小规模经营仍是当前主流。而发展农文旅经济需要一定的规模,如彩稻种植需要达到一定的面积才具备观赏性,才能留得住游客。种养融合、多元融合也同样需要一定的规模,才会有好的效益。 三是金融支持不足。开展水稻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远大于单纯的水稻种植。例如,发展彩稻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需要部分农户转型从事民宿经济,而民宿的前期装修投入较大;开展种养融合发展,需要对原有的耕地进行整治,加上购苗的投入,后期的管理与养殖投入也不小。目前农户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审批仍面临流程较复杂、贷款额度小、贷款期限偏短等困难,难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四是生产技术缺乏。开展特色水稻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农户转型从事新的产业,对部分留守农民而言,适应水稻现代化生产尚且困难,发展旅游业、养殖业、智慧农业、直播带货等,就更缺技术了。对新事物缺乏底气,因而难以涉足。 五是购销渠道不足。种植普通水稻,粮库会敞开收购,有最低收购价保护,政府还会给予一定补贴。虽然效益不高,但农户有安全感。从事水稻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完全是市场化行为,采购新稻种、鸭苗、虾苗等都需要自己跑市场。由于缺技术、缺经验,对产品品种、质量优劣难以把控,存在较大风险。 尤其是缺乏产品销售渠道,即使生产出了好产品,农民也会对销售情况产生担忧。彩色大米卖给谁,水产品往哪里销售,怎样才能兑现收益,都需要农户自己谋划,一旦不能如期变现,就可能会出现亏损。 六是专业人才匮乏。前述五个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才匮乏。 当前浙江省部分农村不仅缺田间管理人才、水产养殖专家、农产品销售人才,更缺领头雁。一个村、一个合作社,如果没有优秀的领头人,就难有好的发展。有的村,因为有好的头雁,敢闯敢干,勇于创新,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干出了一番事业,促进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反之,发展就可能相对较慢。 水稻产业融合发展大有可为 尽管当前水稻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还存在着各种困难和问 题,只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就能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后期水稻与其他产业融合在浙江的发展仍大有可为。 一是用好政策。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每年都会出台扶农助农的好政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浙江省政府印发的《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中也提出“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实施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工程”。各地可通过深入践行“四下基层”,深化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摸清家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确定适合本地的特色水稻融合产业,讲好“融”字经,把好政策落实好。 二是典型示范。深入贯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八八战略”精神,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既走出去考察水稻产业融合发展好的典型,也要在本地培养出更多的典型,做好示范,让农户切实看得见,亲身体验到,激发农户的生产热情。通过示范带动,稳步推进,使星星之火早日成为星辰大海。 三是加强培训。面对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急需人才的现实,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首先要选好乡村和合作社的头雁。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通过换届选举、组织任命、公开竞聘等方式,采取全职、挂职和兼职模式,将讲党性、有事业心、懂技术会管理的优秀人才推选出来,选优配强农村领头人。其次,加大培训本地人才的力度。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农民,因材施教,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对象、不同主题的培训,通过理论、实践与案例相结合,让农民开拓新思路、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本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再次,积极引进人才,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急需人才和特殊人才,如发展稻旅结合方面的设计、策划、营销人才,发展农村电商方面的平台开发、数据分析、运营推广人才。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激励措施,做足引好才、育好才、蓄好才的工作,有效促进人才回流,助力乡村振兴。 四是加大扶持。做好规划。各地要在摸清家底的情况下,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宜旅则旅,宜养则养,促进水稻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对彩稻种植要结合本地人文风情与民俗文化以及新时代等元素做好规划;对稻田连片规模小的丘陵山区要发展小而精、生态特色和品牌优势明显的绿色种养基地;对稻田连片的平原地区可推广“单季稻一季水产品”或“两季稻一季水产品”轮作模式,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水稻多元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强服务。政府部门要深入实践“四下基层”,切实帮助农户解决难题。农业部门要做好本地土壤的检测和适销水产品的调研,帮助农民确定水稻产业融合发展方向;种业部门要培育和引进适合本地的优质、高产良种;粮食部门要加强对水稻适销品种的分析,帮助农户开拓彩色稻米、生态米、鲜大米市场。打响品牌。要积极推动水稻种养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大力培育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水稻特色产业融合的知名品牌,提升附加值。提供支持。要优化并出台农村金融信贷政策,有效缓解种粮农户及水稻规模经营主体融资难、流动资金少等困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探索抵押融资新模式,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降低担保费率,简化赔付手续,吸引更多种粮大户参保投保,增强抗风险能力。 如水稻产业融合发展能在浙江省全面推开,在促进种粮综合效益提升的同时,将会更有力地保障区域粮食安全。2023年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约1000万亩,如亩收益增加1000元,可为农民增收100亿元,将有力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为保障粮食安全,在融合发展特色水稻产业时,必须贯彻粮食安全新战略,各地必须明确保证水稻种植面积的底线,闯出一条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的中国式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也是完整准确践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体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