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载PDF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3-11-07
2023-11-07 第T16版:特刊 【字体】大 |默认 |

2023年中国玉米产业报告

作者:□本报特约分析师朱勇生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5881
    2023年对于玉米深加工行业而言,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原因非常明显,就是国内产能扩张和国内外经济增长乏力两方面挤压行业的盈利空间。总体来看,我国玉米深加工最艰难的时期或许已经过去,但并不意味着未来行业的竞争态势或将减轻,或许行业竞争更加惨烈。

1,玉米市场价格将进入宽幅震荡阶段

        !!!!!!笔者去年对2022/2023年度玉米价格的判断是“玉米市场价格将进入宽幅震荡阶段”和“下有底、上有顶的区间波动阶段”,回头看,市场走势确实如此。
    综合分析,2023/2024年度我国玉米市场依旧是有较大缺口的,必须要有各种替代品进行替代,尤其是必须通过价格优势使小麦可以替代玉米,所以本年度我国玉米市场价格仍将会是“下有底、上有顶”的区间波动阶段,且呈现宽幅波动特征。
    
小麦价格仍是玉米价格的“锚”
    笔者在2020年提出“小麦价格是我国玉米市场的‘锚’”观点以来,得到市场不断验证。在物理学定义中“锚”实际上就是带有锚链的参照物,其本质是通过锚链将物体固定在这个参照物的一定范围之内,超过这个范围,锚链就会产生反向拉力,将物体拉回到参照物的范围内。
    从参照物理论看,小麦价格可以是玉米价格的“锚”,玉米价格也应该可以是小麦价格的“锚”。这就解释了“面粉厂说玉米价格带动小麦价格上涨或下跌,而饲料厂说小麦价格影响了玉米价格”的原因。
    一般而言,在每年7、8月份前,小麦大规模上市时玉米库存已消耗大半,小麦价格可以作为玉米价格的“锚”,将锁定玉米价格上涨的顶部。
    
进口玉米及替代品亦是玉米的“锚”
    随着巴西成为我国玉米重要进口来源国,进口玉米价格对国内玉米价格的影响力更大,是因为与美国、乌克兰收获季节不同,巴西玉米收获季节为6、7月份,最快8月份就可以大规模运到我国。
    笔者判断,玉米及替代品一定存在大规模进口的时间窗口,因为我国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量就是其他国家供需相抵之后的过剩量,如果我国不进口这部分玉米及替代品,就会形成相对过剩,就会反作用于全球玉米及替代品市场,国外价格下跌以至于可以出口到中国为止,这是一个闭环。从历史实践看,我国从成本角度无法进口玉米及替代品的时间窗口总是比较短暂,而可以进口的时间窗口总是很长。目前进口玉米及替代品对我国玉米价格的“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玉米市场的季节性规律将再现
    从历史数据看,国内玉米市场有两个明显规律:第一,华北玉米价格通常会呈现不规则的“W”型特征,在每年9、10月份和次年3、4月份形成两个相对底部,第二个底一般会更深一些;在12月份前后和8月份前后形成两个顶部,第二个顶一般会更高一些。同时,“W”型也可以看作是两个连续的“V”型,从持续时间上看,第一个“V”型持续时间通常较短,而第二个“V”型持续时间较长,时间通常为4个月和8个月;从涨跌幅度上看,第一个“V”型幅度通常较小,而第二个“V”型幅度通常较大。
    第二,东北玉米价格通常会呈现“U”型季节性走势,底部一般会出现在每年的12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以前年度通常12月份和1月份会是年度的有量有价的底部,但近些年春节后常常形成价格的底部。每年东北玉米价格的高点通常是在8、9月份。但是由于近年来小麦替代和进口替代影响,8、9月份价格上涨高度受到明显压制。因此,东北企业大规模存粮的意义就值得商榷了。

2,玉米深加工行业进入寒冬期

        !!!!!!2023年对于玉米深加工行业而言,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原因非常明显,就是国内产能扩张和国内外经济增长乏力两方面挤压行业的盈利空间。
    
玉米淀粉行业现状及展望
    玉米淀粉产业是我国第一大玉米深加工产业,也是玉米深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所以深加工企业若要新上项目,先要建设淀粉项目,然后才能进一步深加工。虽然玉米淀粉产能已严重过剩,但新项目不断投产。2023年以来,国内新投产玉米淀粉项目就有蒲城国维70万吨、沂水大地70万吨、孟州金玉米60万吨和驻马店金玉锋200万吨、平原福洋50万吨等,在建项目包括舟山华康100万吨、周口益海100万吨等,同时,已停产两年的有淀粉行业黄埔军校之称的公主岭黄龙70万吨玉米装置,被中国华贸并购将于10月底重启生产,已经停产8年之久的宁城京都淀粉70万吨玉米装置被安徽华恒生物并购并有望近期重新生产。
    玉米淀粉产业转移的风向似乎又在改变,从传统的向以黑吉为主的东北集群和以冀鲁为主的华北集群集中,转变为向更加分散的趋势演变,河南新增数量较大,华北、陕西、浙江、山东、吉林等都有复产或新建。
    从产能省区分布看,山东省绝对优势依旧更加集中,稳居我国玉米淀粉第一大省,黑龙江省则稳居第二大省,河北省居第三位,玉米淀粉生产大省吉林省和河南省基本上并列第四位。从淀粉产量来看,山东省和黑龙江省约占我国淀粉总产量的70%左右,依然是绝对的主力,其他省区从产能转化为产量还需时日。
    今年以来,俄乌冲突持续、美元连续加息导致全球范围通胀高企和消费低迷并存,国内疫情结束导致国内产业链去库存和下游消费恢复低于预期的叠加,新增产能和复产产能集中扩张的释放,显然外需不足、内需低迷和产能扩张导致玉米淀粉行业连续两年出现罕见的全年供大于求现象,或许这就是未来几年的常态。严重供大于求导致过去两年淀粉价格持续弱于玉米价格。
    随着我国玉米淀粉产能持续释放,叠加国内外下游需求增长缓慢,玉米淀粉行业整体供大于求格局将持续一段时间,行业整体亏损或将成为常态。可以看出,过去一年多来淀粉行业经历了全行业巨幅亏损状态,时间之长、幅度之大均为前所少有。从时间上看,疫情结束之后的今年一季度是淀粉行业亏损最严重的时间段,当时许多企业不仅亏损,甚至亏损现金流。随着三季度到来,需求逐步恢复,行业亏损状态才有所好转,但可能也只是短暂的盈利转好。
    
玉米酒精行业现状及展望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玉米酒精行业进入了难得的整固期,今年玉米酒精没有新增产能投产,但玉米酒精行业开工率创近年来最差水平。据统计,2023年1~9月份酒精行业开工率仅为48%,去年同期为62%,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降幅23%。当前,中粮科技、国投生物、鸿展生物等三家头部集团依旧保持产能50%以上和产量70%以上的占比,但行业亏损导致企业经营异常困难。
    在玉米酒精产量下降的同时,木薯酒精产量也出现大幅下降。市场预计,本年度木薯酒精产量降幅在25%左右,这一点可从海关木薯进口量得到验证。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1~8    月份木薯进口量为476万吨,去年同期为595万吨,同比减少119万吨,减幅20%。此外,煤制乙醇产能的逐步释放,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玉米酒精和木薯酒精产量的降低,或者说煤制乙醇挤占了传统玉米酒精和木薯酒精市场份额,是一个新的必须考虑的供给因素。
    同时,酒精行业下游三大类消费领域即食用酒精、工业酒精和燃料乙醇均经历了一个先抑后扬的阶段。在2022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全面爆发和疫情后市场需求低迷导致三大消费均较差,进入三季度之后下游消费需求明显恢复,行业亏损减少。
    具体来看,燃料乙醇率先从疫情中恢复,2022年四季度燃料乙醇消费创近年来最低,随着疫情的过去,燃料乙醇率先恢复增长,随着三季度夏季出现旺季,燃料乙醇消费恢复至正常水平。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对燃料乙醇消费的增长将构成长期抑制作用。化工和白酒两大下游需求的增长则相对缓慢很多,直到三季度才开始出现明显改善。
    
味精行业现状及展望
    味精是人们日常生活必备品,广泛应用于餐饮、食品等领域,同时也是工业调味品的主要原料之一,比如鸡精、酱油、各种调味料包等。虽然味精行业产能已经形成了山东阜丰集团和河北梅花集团“双雄并立”格局,但这种格局仍在改变,阜丰集团内蒙古扎兰屯新增40万吨味精产能于10月份正式投产试车,标志着阜丰集团再次坐稳全球味精产能产量绝对第一的宝座。截至目前,我国味精行业总产能超过400万吨,有效产能达到340万吨。阜丰集团和梅花集团产能合计稳居行业总产能和总产量的75%以上。
    尽管我国味精行业已经进入双寡头垄断市场阶段,头部企业定价策略对市场价格具有决定性影响。但是自去年四季度疫情放开到今年上半年的后疫情时代,一方面消费依旧恢复缓慢,另一方面下游企业纷纷降低疫情期间准备的超常库存,两方面积压导致行业需求疲软,价格持续回落,行业利润较差。进入三季度,疫情渐渐淡忘,人们社会活动和餐饮消费明显恢复,对味精的消费显著增加,味精价格出现明显反弹,行业利润明显好转。
    
赖氨酸行业现状及展望
    赖氨酸行业是重要的氨基酸行业,是人体或动物生长所必需且自身无法合成的八种氨基酸之一。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赖氨酸规模快速增长,行业也已经到了需要整合的阶段。今年驻马店金玉锋、伊犁沂利泓等新上赖氨酸项目相继投产,新增产量有限对市场影响不大。尽管近年来一大批企业纷纷上马赖氨酸项目,但由于生猪存栏庞大,豆粕价格高企导致低蛋白的玉米+氨基酸饲料需求增加,对各类氨基酸的需求均出现明显增长。
    数据显示,尽管从2022年四季度至今年一季度,赖氨酸行业整体出现亏损,但相对于其他品种亏损相对较小。主要原因与其他品种相似,疫情放开后下游企业整体去除因担忧疫情影响而储备的超高库存,叠加下游饲料养殖亏损,所以需求出现回落。进入二季度后,随着餐饮消费的稳步回升,饲料养殖行业对赖氨酸的需求出现明显恢复,行业利润也出现明显好转。      柠檬酸行业现状及展望
    2023年,柠檬酸行业总体波澜不惊,持续亏损成为这一年的主旋律。在今年年初时,行业企业也曾经希望上调价格以摆脱亏损状态,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俄乌冲突和全球加息扼杀了国外消费需求的增长,叠加国内消费低迷和新增产能逐步释放,行业重回漫长的亏损周期。去年曾经出现的柠檬酸产品10000元/吨以上的盈利已经成为奢望,500元/吨的亏损成为行业常态。虽然柠檬酸产业集中度已经非常高,行业亏损已经非常大,但宜兴协联白城15万吨、沂水七星二期20万吨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
    虽然人们感觉柠檬酸经常处于亏损状态,但行业企业产能却在不断扩张令人匪夷所思。事实上,过去16年,柠檬酸盈利年份累计达到7年,亏损年份为9年,月均盈利总计超过300元/吨。显然,与人们的感受正好相反,柠檬酸行业总体是一个盈利较好的行业。柠檬酸行业的常态是亏损时间相对较长而盈利时间较短,但盈利幅度相对较大而亏损幅度相对较小。2023年柠檬酸行业总体处于产大于求格局,行业处于深度亏损状态。业内普遍认为,供大于求状态随着新增产能的逐步投产而将继续加剧,行业低迷可能会经历更长时间。
    
玉米深加工行业整体变化情况
    今年玉米深加工行业有三个重要变化。
    首先,行业亏损进一步加剧。2022/2023年度,我国淀粉(含淀粉糖)、酒精(含燃料乙醇)、味精、赖氨酸、柠檬酸等五大类玉米深加工产品全部亏损,其中除味精大体持平外,其他深加工产品亏损均大幅加剧。味精行业因处于寡头垄断状态而行业亏损相对较小,赖氨酸和柠檬酸行业则均是从上年度大幅盈利状态变为本年度亏损状态,玉米淀粉和酒精行业则不仅亏损幅度大、且已连续三年亏损。2021/2022年度柠檬酸盈利超过5000元/吨。
    其次,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区域分布更加合理,有遍地开花之势。传统意义上,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分为以黑吉两省为主的东北深加工区域和以冀鲁为主的黄淮深加工区域。但今年新增或在建的玉米深加工项目,不仅有传统玉米深加工聚集区,而且也向其他区域扩展,呈现出多元化分布特征。自去年以来,全国新投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有新疆伊犁沂利泓氨基酸装置、河南驻马店金玉锋淀粉和氨基酸装置、山东德州福洋生物淀粉装置三期、山东沂水大地淀粉装置、陕西蒲城国维淀粉装置、英轩三期柠檬酸装置、内蒙古呼伦贝尔阜丰味精装置三期,复产玉米深加工企业有华贸集团公主岭黄龙淀粉装置、华恒生物赤峰京都淀粉装置和新建深加工项目,在建玉米深加工项目有浙江舟山华康淀粉和淀粉糖装置、河南周口益海淀粉装置、山西太原凯赛深加工装置、新疆阿勒泰博圣酒精装置、山东沂水七星柠檬酸装置二期、吉林白城协联柠檬酸装置等。
    最后,行业正在开启新一轮整合并购,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几乎所有深加工细分产品中,行业前三位产量均已超过行业总产量一半。淀粉行业第一名诸城兴贸再度新增玉米加工能力70万吨,第二名玉锋集团再增加200万吨,福洋生物和陕西国维都有扩产或新增,金象生化并购秦皇岛骊骅淀粉,益海新建周口淀粉项目。味精行业龙头企业阜丰再增40万吨味精产能,新湖并购伊品已经完成。柠檬酸行业英轩新增40万吨逐步达产,宜兴协联在建15万吨产能和七星柠檬扩产20万吨产能。

3,我国玉米产业趋势展望

        !!!!!!总体来看,我国玉米深加工业最艰难的时期或许已经过去,但并不意味着未来行业的竞争态势或将减轻,或许行业竞争更加惨烈。
    
我国深加工行业最艰难时期或已过去
    从国际来看,一方面俄乌冲突、全球加息通胀都已经有很长时间,对深加工产品需求影响的边际明显减弱,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疫情成为过去,中国和“一带一路”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外需将逐步启动,这为深加工外部需求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从国内来看,一方面,三年疫情结束和一年过渡时期即将过去,国内需求正在逐步恢复,这为深加工国 内需求提供了增加动力;另一方面,全球玉米和国内玉米丰收,为玉米深加工行业提供了充足且相对廉价的原料。从行业供给形势来看,未来几年玉米深加工行业将告别过去快速增长时期,进入产能缓慢增长期。味精、赖氨酸、酒精新项目很少或几乎没有,淀粉仅有两个项目在建,柠檬酸也仅有两个小项目,山西凯赛项目属于新材料与现有行业竞争较小。
    
我国深加工行业竞争态势或更加激烈
    首先,深加工行业面临玉米价格的大幅波动。过去几年玉米价格走势每年都经历大幅度波动,幅度之大超出市场想象,存粮企业损失惨重。或许玉米价格巨大波动将成为未来的常 态,对深加工企业采购而言是一个新的重大挑战。
    其次,深加工企业间生产成本差异巨大,行业竞争激烈。
    一方面,行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行业龙头企业占比不断增加,成本优势凸显,带来竞争的强度和烈度都会显著增加。以柠檬酸为例,行业内企业之间的成本差异高达1000元/吨以上,这样有可能出现优势企业大幅盈利时而劣势企业还在巨幅亏损。另一方面,企业工艺不同、设备运行年限不同、地区原料成本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企业之间的成本差异巨大,竞争惨烈程度也可以想象。
    最后,深加工行业正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国内外行业需求已经到了一个层次,快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企业为了提高开工和市场份额,必然构成内卷,深加工行业“转变”也将提速。
    
 
社址:中国郑州郑东新区商务内环26号
新闻热线:0371-68107690 采编:0371-68107963 发行:0371-68107972
中国粮油网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WW.GRAINNEWS.COM.CN? 2009-2010
 
技术支持: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