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3-11-07 第T12-T13版:特刊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2023年中国面粉产业报告 |
|
|
|
|
|
|
2023年国内小麦市场大幅波动,新季小麦品质分化改变市场预期,供需格局变化影响阶段性行情走势;随着消费结构升级,面制品市场创新需求增加,从小麦育种、生产到加工、销售等环节都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产业升级需持续推进,未来食品工业形势向好。 1,2023年国内小麦市场情况
小麦产量小幅下降降雨导致品质分化 2023年国内小麦种植面积呈现增长趋势,一方面202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三等)为1.17元/斤,较2022年提高0.02元/斤,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上调,提振农户种植积极性;另一方面,2022年新麦价格高开,麦价重心整体大幅上移,农户种植收益增加明显,往年农户平均种植净收益在560元/亩左右的水平,2022年农户种植净收益达到800元/亩,进一步提高农户小麦种植意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对全国25个夏粮生产省(区、市)的调查,2023年小麦播种面积34589万亩,比2022年增加145.6万亩,增长0.4%;小麦单位面积产量389公斤/亩,比2022年减少5.2公斤/亩,下降1.3%;小麦总产量13453万吨,比2022年减少122.6万吨,下降0.9%。 2022年冬小麦播种期间天气适宜,前期小麦长势良好,但是后期小麦快速生长,抵御越冬期低温的能力下降,华北地区小麦经历了两次较为严重的冻害影响,导致今年小麦单产呈小幅下降态势。除小幅减产外,今年小麦市场比较突出的现象是收获期多地连续降雨天气导致主产区芽麦比例较大。 从新麦收获情况看,机构粗略估计,河南南部受降雨影响较大,河南单产下降20%左右,芽麦比例达七成;河北小麦减产20%左右,基本无芽麦;山东减产18%左右,其中菏泽地区芽麦比例较大,预计20%~30%;江苏单产降低15%左右,红麦居多,芽麦比例不大;安徽单产降低15%左右,阜阳、亳州芽麦 比例较大。 江苏省2023年新收获小麦抽样检测数据显示,2023年小麦质量较2022年有所下降。依据《小麦》GB1351-2008,江苏省2023年新收获小麦千粒重平均值为44.5g,同比减少0.8g;容重平均值为792.7g/L,同比减少6.3g/L;不完善粒总量平均值为6.1%,同比上升3.1%,其中生芽粒占比上升明显,平均值为2.8%,同比上升2.6%;水分平均值为12%,同比下降0.2%。 河北省新小麦检测结果显示,今年该省小麦总体质量较好。2023年小麦平均容重791g/L,比上年下降4g/L。其中,中等以上样品占99.3%,同比升高0.8个百分点;不完善粒平均值为4%,同比升高1个百分点;生芽粒平均值为0.5%,同比升高0.1个百分点;千粒重平均值43.9g,同比下降0.8g。 麦价走势先抑后扬供需动态影响预期 经历了2022年小麦价格大幅上涨,尤其10月份以后,面粉加工企业迎来年终备货高峰期,主产区小麦价格涨至3100~3200元/吨的历史高位水平,国内麦价重心迈上新台阶。 2023年开局,国内小麦市场供需形势开始发生微妙变化。 自1月11日起,最低收购价和国家临储小麦投放市场,每周投放量14万吨左右,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小麦销售底价(三等)2410元/吨,仅限面粉加工企业参与竞买。政策性小麦拍卖重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主体的心理预期,加之中央、地方储备小麦抢抓时机批量集中轮出,市场供需基本面转为宽松,供应压力加大,市场主体心态也逐步发生变化,抛售加快,麦价持续下跌破位。截至5月中旬,主产区面粉企业主流挂牌收购价跌至2620~2660元/吨。 5月下旬至6月初,正值新季小麦成熟上市期,因降雨天气引发市场对小麦品质的担忧,企业采购焦虑增加。5月下旬,陈麦开始了一波较为明显的反弹行情,新麦零星上市,市场主体对小麦行情的看法从上市前的“悲观”快速转变为“乐观”,推动麦价走高。至9月末,主产区面粉企业主流挂牌收购价2980~3080元/吨,较收购初期挂牌价上涨超300元/吨。 同时,因为新季小麦品质分化,很大一部分小麦流向饲料企业。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23/2024年度国内小麦饲用、 种用和工业用消费量4410万吨,同比增加1015万吨,增幅30%;国内小麦总消费量13750万吨,同比增加975万吨,增幅7.6%。2023/2024年度全国小麦结余832万吨,同比下降1384万吨,降幅62.5%。 临储小麦库存下降托市支撑底部空间 目前,我国粮食收购已经形成了以市场化收购为主导、政策性收购为补充的新格局。粮价形成逐步回归市场化,优质优价的粮食收储机制逐步形成。截至8月31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超过5700万吨。2023年夏粮收购中,各级储备企业、面粉加工企业、贸易商、饲料企业等多元主体积极入市,小麦市场收购价格大幅高于小麦最低收购价,最低收购价收购预案已连续三年没有启动。各级储备企业数量大、要求严,加之今年小麦品质分化,储备企业为完成收储任务,不得不连续上调小麦采购价格,直接支撑了质优小麦价格的高位运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4月底,国家临储小麦剩余库存不足4000万吨,其中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库存占总库存量的95%以上。 随着国内粮食市场化步伐的持续推进,国内小麦市场也由政策市向市场市转变,调控手段和时间节点更为精准、灵活,但区域供需不均衡。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要从机制上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比如对今年小麦“一喷三防”进行补助,从根本上保障小麦丰产;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扩大稻谷、小麦、玉米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给农民种粮托底。 9月26日,国家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2024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24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8元,较去年上调1元。从当前的小麦市场来看,小麦最低收购价更为重要的一层意义是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提振市场信心,对行情预期影响有限。 天气影响全球供需我国进口同比偏快 自去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小麦价格一度超过13美元/蒲式 耳,创下历史最高纪录,随后震荡回落,迄今已经下跌一半以上,主要因为俄罗斯小麦丰产,以低廉价格供应全球市场。俄罗斯所占份额将从2021/2022年度的15.9%增至2023/2024年度的22.5%。今年俄罗斯的小麦出口量可能会再次增加。俄罗斯小麦的供应过剩也抵消了人们对其他主要生产国单产下降的担忧。 美国农业部在10月份供需报告中继续下调2023/2024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预估,由于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埃塞俄比亚的产量降幅超过美国的增幅,预计澳大利亚小麦产量下调150万吨,至2450万吨;哈萨克斯坦的产量下调200万吨,至1300万吨;埃塞俄比亚产量下调200万吨,至550万吨。2023/2024年度全球小麦产量调低390.7万吨,从7.87亿吨调低到7.83亿吨;2023/2024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下调50万吨,至2.581亿吨,为2015/2016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告称,9月份FAO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21.5点,比8月份上涨0.1%,与去年同期相比,9月的价格指数下降了10.7%,较2022年3月的历史峰值则下跌24%;9月份的谷物价格分类指数较8月份环比上涨1%,全球小麦价格环比下跌1.6%。截至10月27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美软红冬小麦12月期约报收575.5美分/蒲式耳,较2023年初的779.5美分/蒲式耳下跌204美分/蒲式耳。 海关数据显示,1月至9月我国累计进口小麦1017万吨,同比增长53.6%;平均进口单价2572元/吨,同比上涨6.3%。 其中,进口澳大利亚小麦635.6万吨,同比(452万吨)增长40.6%,占比63.4%;进口加拿大小麦177万吨,同比(58.23万吨)显著增长204%,占比17.7%;进口法国小麦81.5万吨,同比(145万吨)减少43.3%,占比8.1%;美国小麦居第四位,进口量63万吨,去年同期几近于无,占比约6.3%。 配额方面,据企业普遍反映,今年1月至2月多为去年因俄乌冲突而延迟到港的小麦,约有200万吨,这部分属于去年的配额,粗略估算,今年9月至12月仍有200多万吨的配额可用。在国内粮食谷物产量一定时期内不能扩大,且叠加消费需求刚性的背景下,进口补充已成为维持国内粮食谷物供需相对平衡的重要方式。 2,2023年国内小麦加工业情况
从种植到加工实现全产业链升级 选品种、强技术,从小麦种植到加工实现全产业链升级。 探索新种植模式,紧紧围绕粮油产业链,针对产业链短板和薄弱环节,补齐短板,延伸产业链,才能使我国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从加工企业的角度来说,要制作出高端的产品,对原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必须严控高品质的原料、采用先进的制作工艺,以培育高产、广适、优质、耐抗等特色优良小麦品种为目标,提升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各地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经过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遴选,郑麦379、济麦44、川麦104、西农511、中麦578、伟隆169、郑麦1860、百农207、鲁原502、淮麦33、百农4199、新麦26、马兰1号、扬麦25、烟农1212等15个小麦品种入选农业主导品种目录。其中,“新麦26”是国内仅有的4个超强筋小麦品种之一,是目前全国优质强筋小麦主导品种、全国粮油生产主导品种、全国种植面积十大品种和我国制粉企业高端面包生产的理想原料和增筋增效、配麦配粉的骨干供给品种。 近几年,适宜河南种植的优质专用强筋小麦品种不断增多,种植面积逐年增大,预计到2025年,河南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将达到2000万亩左右。安徽省《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入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式生产,优质专用水稻、小麦播种面积占比达80%。山东省规划,到2025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3000万亩,其中强筋小麦1200万亩。 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收购和订单生产等方式,选择合适地区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小麦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向农户提供低价、优质小麦品种和小麦全生命周期的免费技术服务,用市场机制、农技服务来撬动种植大户,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有机链接,使三者紧密相连形成利益共同体,既帮助农户实现丰产增收,也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优质的原料。 山东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对订单种植小麦的农户加价10%以上收购,自育的强筋小麦品种达到12个,在全国的优质小麦订单种植总面积已经达到270多万亩;企业通过技术攻关,把一粒小麦变成了十大系列600多种产品,实现了对小麦的全价值利用,形成包含“高端育种、订单种植、仓储物流、初加工、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养殖、蔬菜种植、食品加工、营销餐饮商超服务”等十大板块的产业链条。2023年5月8日,全国优质专用小麦质量鉴评暨产业发展大会上,多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与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产业联盟成员单位进行了优质小麦订单签署,包括谷神麦19、济麦44、济麦55、济麦 5022、新麦26、新麦58、中麦578、伟隆169、农大753、新麦45等优质小麦意向采购订单300多万吨,对提升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头部企业产能得到进一步扩张 规模化程度大幅提升,头部企业产能继续扩张。国内面粉加工行业整合加速,大型面粉企业持续扩张产能,当前我国小麦加工企业主要有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中粮粮谷控股有限公司、金沙河集团有限公司、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和发达面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随着面粉行业规模化和集团化趋势的加快,小麦制粉企业继续减少,面粉加工企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22年,全国入统小麦粉加工企业3159个,年生产能力9473.2万吨。其中,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下企业2022个,占63.8%;100~200吨企业603个,占19.1%;200~400吨企业371个,占11.7%;400~1000吨企业136个,占4.3%;1000吨以上企业35个,占1.1%。 2023年8月16日,五得利新乡公司五车间5000吨生产线一次性试车投产成功。至此,五得利集团总产能达到85000吨/日,再次刷新世界面粉行业产能纪录。克明食品亦计划进一步扩大公司现有产能,根据统计,截至2023年3月末,公司在建生产线预算总投资超过23.63亿元,在建新增面条产能21.52万吨/年,占公司已有产能的30.23%;在建新增方便食品产能1.2万吨/年,占公司已有产能的16.22%,预计2023年至2024年左右完工投产。同时,中粮集团河北秦皇岛项目、河南汤阴项目以及益海嘉里的河南开封项目有望投产,预计将新增年产能140万吨左右,产能扩张的步伐仍在持续。 部分龙头企业具有竞争优势,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粮油工业规模化生产相比,集约化经营的差距很大,粮油工业的加工能力严重过剩。根据最新披露,2020年至2023年每年的第一季度,克明食品面粉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6.5%、44.92%、 73.06%、67.29%;而全国面粉加工厂产能效率偏低,与发达国家粮油加工厂年开工率80%~90%的差距甚大,并且产能过剩严重、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或利空面粉价格。 科技推动粮食加工高效利用 智能化生产节粮减损,科技推动粮食加工高效利用,让每一粒粮食物尽其值。近几年,我国的小麦产量均达到1.3亿吨以上,小麦消耗量在1.2亿~1.3亿吨,其中约75%的小麦用作制粉生产。数据显示,每年在我国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环节的粮食损失量约为700亿斤,而城市餐饮每年浪费食物达到340亿~360亿斤。 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九连丰”,但节约粮食、减少损耗的努力一直没放松。除了在收购环节和储存环节降低综合损失率之外,加工环节中,通过应用科学储存和清理原粮技术、改造提升加工工艺与技术装备、应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小麦适度加工将有效降低加工损耗,提升附加价值和质量效益。 从践行“大食物观”理念的角度,粮油加工副产物也正在被不断开发成为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营养健康食品。据初步调查,我国年产小麦加工副产物3100万吨左右,包括麸皮2500万吨、次粉400万吨、小麦胚芽200万吨;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和杂粮加工所产生的可食用副产物合计7380万吨左右,占三大谷物和杂粮产量的12.25%左右。理论上,小麦出粉率可以达到82%左右,当前头部企业已接近80%,中小粉厂大多维持在76%~78%之间,均不同程度低于理论值。 从质量看,由于加工过程中去除了粮食的表皮胚芽等,粮食中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含量也会随之流失。中粮海嘉面业表示,企业已经通过技术改进,把小麦加工成全部籽粒营养的面粉,小麦利用率能达到95%。研究显示,将改性麦麸膳食纤维应用于烘焙食品、馒头、挂面等面制品,以及膳食纤维饮品、膳食纤维胶囊等产品中,生产高附加值、富含膳食纤维产品的经济效益可以提高15%~25%。 近几年来,面粉加工企业对麸皮和麦胚进行增值开发,先后开发出小麦麸膳食纤维、小麦麸戊聚糖、小麦胚芽油、小麦胚芽饮料、小麦胚谷胱甘肽等深加工产品,随着食品工业化的发展,与之相近匹配的多种类、多档次专用粉预计将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小麦粉加工企业已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研究并生产一些新兴专用粉,以占领高端消费市场。比如预拌粉,在2021~2026年的预测期内,该市场预计将以7.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另一方面,面粉生产企业以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为发展方向,机器人运作已经进入粮食生产线,小麦经过高精度、全封闭的自动化生产系统变成面粉,再通过智能化“无人仓库”转运分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提升了产品质量,降 低了耗损,多角度实现节粮减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粮食加工机械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在提高加工效率、改善产品加工质量以及降低设备使用能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截至目前,通过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和企业的努力,国内的粮食加工设备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些面粉、米、油脂设备已经大量出口到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区以及俄罗斯等国家。 传统面食和新兴面制品各领风骚 多品种细分适应市场需求,多渠道销售迎接时代变革,传统面食和新兴面制品各领风骚。2023年的中国面粉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年增长率约为5%。在新消费浪潮的冲击下,面制品这一传统“红海”行业,也面临着存量市场的考验。相关机构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金龙鱼、道道全、西王食品、克明食品、金健米业、京粮控股、深粮控股、苏垦农发等8家粮油上市企业营收总计约3159亿元,归母净利润总计约34亿元,多家企业净利出现同比亏损,增收不增利现象明显。 2023年我国挂面市场需求量同比下降4.4%,预计未来三年内,挂面市场规模整体仍会小幅下滑。五得利、金沙河、古船等品牌凭借优质的产品、高效的物流网络和良好的客户服务已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但是近几年,面粉消费需求悄然发生改变,面粉企业研发能力、市场开发能力成为竞争的核心元素。 随着国内居民消费结构不断调整和健康意识增强,要求面粉在精细化、多样化方面不断发展,从通用粉、专用粉到专供粉、复配粉不断变化升级,速冻类、油炸类、蒸煮类乃至更好的糕点制品类顺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且需求呈增长态势。 据资料显示,2022年我国烘焙食品产量约为1956.55万吨,同比增长6%;消费量约为1956.7万吨,同比增长6.1%;行业市场规模约为6286.9亿元,同比增长7.4%;从市场结构来看,糕点是我国烘焙食品占比最大的细分种类,占比约为29.6%,其次为饼干和面包,占比约为18.7%和10.5%。 !!!!!!面对新一代消费人群的更高要求,面制品行业也积极转型升级,应对更差异化、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中国是全球方便面最大的消费市场,数据显示,2018~2022年,中国方便面市场规模从1039.1亿元增长至145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8%,预计2023年国内方便面市场规模将达到1584.3亿元。 但是,受原料价格上涨影响,即便如康师傅、统一等方便面巨头也不得不面临毛利润下滑的局面,2020~2022年,康师傅的毛利率分别为33.17%、30.39%、29.09%,2022年统一的毛利率同比下降3.6%。2023年上半年,康师傅方便面业务毛利率同比提高5.2%,但是收益2.97%的增幅,既低于公司整体7.04%的增速,也远低于饮料业务9.5%的增速;统一企业的半年报显示,主营业务方面,食品业务营收49.0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8.7%。 尼尔森IQ零售研究数据显示,上半年方便面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2%,其中线下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0.3%。据第一财经报道,某国产方便面经销商称:“上半年所代理的方便面品牌销售比往年减少了20%。”除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被迫提价以外,方便面市场还面临着外卖产业、懒人经济和宅经济的挤压,消费者对于速食餐饮的获取更加多样化、便捷化。 中国地质大学经管学院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国内外卖市场规模每增加1%,方便面的消费量就会减少0.0533%。速食火锅、预制菜、螺蛳粉和酸辣粉等竞品快速增多,方便面逐渐退出速食首选的地位。 另一方面,社区团购大规模增长,也导致一部分线下渠道的流量转移到线上渠道。随着线上消费的迅猛发展,网购食物已然成为常见化的消费趋势,2023年1月至8月,京东网上销售的粮油成交额比2019年同期增长111%。其中,面粉成交额增长达到130%。线上交易不仅消费渠道便利,储存、运输环境无污染,同时,与传统线下市场相比,消费者能够从更多、更广 的地方特产和品牌中选择,全国各地的粮食商品也获得了更多的传播和销售机会。 尼尔森IQ最新发布《2023速食行业趋势报告》显示,上半年国内速食行业内子品类的销售表现开始分化,部分地域美食类的产品表现突出,例如四川阿宽食品的红油面皮系列产品还原了四川地区地域特色风味,具备非油炸免煮、宽面有嚼劲等特点,在产品便捷性、风味、形态等方面能够较显著地区别于传统方便面。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未来暂无一个品类可以取代传统方便面,但是新型方便食品会逐步蚕食它们原有的市场。传统方便面只有去研究新生代,迎合年轻的消费者,未来的市场空间才会更大。”面对新消费浪潮,行业内的企业们也各出奇招,比如白象在内部力推“二次创业”,从产品、研发、渠道、线上销售全面发力,陆续推出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蟹黄拌面、香菜面等创新中国面口味,并且在抖音等电商直播平台迎来情怀消费,配合国潮风加强品牌营销,多次在网络平台“出圈”。 依托自身全品类粮油产品及全球供应链优势,金龙鱼推出中央厨房品牌“丰厨”,去年3月首个项目杭州丰厨正式投产落地,并承接了去年上海疫情期间的防疫餐和杭州亚运会供餐需求等。目前,金龙鱼位于重庆、周口的中央厨房园区已陆续落地,并分别围绕火锅产业链和学生营养餐打造主要产品。 另外,康师傅、统一、白象、今麦郎等方便面企业都已经开启高端市场布局:如康师傅推出高端线Express速达面馆,单盒装方便面价格近乎20元/盒;统一汤达人的升级版本品牌“极味馆”,6杯整箱价格59.9元;白象旗下新锐品牌鲜面传的价格也在15元/盒左右。 除了覆盖主流电商平台以及微信、各大企业及物业社区等线上渠道,部分新兴企业精准把握年轻人的需求脉搏,走出传统经营思维,创新产品包装和销售方式,打造针对特定消费人群的会员销售服务体系,实行消费返现机制,将消费者转化为自己的合伙人,同时通过与消费者的亲密接触和互动,提升企业影响力。
3,国内小麦面粉产业展望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25年,小麦播种面积保持在3.5亿亩以上,产量2800亿斤以上;稳定冬小麦生产,因地制宜恢复发展春小麦生产;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持续优化品质结构,提高优质专用小麦占比。从面粉加工企业需求端入手,搭建产销衔接平台,探索“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产销加一体化模式,带动各地优质麦产业发展。在进一步推进优质小麦产业化发展上,要继续从强化科技支撑、优化生产布局、发展订单种植、打通全产业链四个方面为优质小麦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精准发力。 创新深加工产品,加强品牌建设,积极应对竞争压力。 数据显示,快消品行业今年上半年平均售价上升3.7%,特别是包装食品的价格,并在过去几年里持续保持上升趋势,说明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获得更好的体验和便利。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方便粉面市场规模为1823.8亿元,预计2025年达2312.3亿元。 2022年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在主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等业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2010年至2022年中国方便面消费量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面粉加工企业要深入挖掘市场,提高市场渗透率;要在产品上不断创新和拓展,加快孵化方便粉面新品类,高端化、地域化产品,开发适合不同消费者口味和健康需求的面粉产品,如低糖、低脂、全麦等系列产品;可以考虑与其他食品企业合作,开发更多元化的食品产品;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河南省“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粮食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粮食精深加 工产值占比达到40%,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粮食完好仓容稳定在9000万吨,培育10个以上20亿元的大型粮食物流产业园区。 2022年,江苏省粮油工业年产值达3400亿元,继续稳居全国第二。《江苏省“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全省粮油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粮油优质品率提高30%以上,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90%。 辽宁省《粮油产业集群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方案提出,到2025年,辽宁省粮油优势产业集群全产业链总产值要达到2600亿元,年均增速4.5%左右;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业产值达到1850亿元,年均增速7%左右。 提升小麦粉质量,餐饮经营的标准化也将持续改善。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质量和食物卫生认证标准也将同步提高。小麦加工中将会出现特殊性加工、定制性加工等多种多样的小麦粉,小麦粉的质量认证体系和小麦粉产品的追溯体系要求也会逐渐变高。 国家在近年来陆续出台了国家食品新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标签通用标准》《中国食品广告法》等多项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农副食品加工行业已开始逐步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2023年1月1日实施的《小麦粉》(GB/T1355-2021)国家标准,既突出天然营养健康,不得添加食品添加剂、食品配料等;还突出适度加工,规范和引导小麦粉加工企业, 促进节粮减损。这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小麦生产实现优质稳产高产的目标,增强主粮自给能力,缓解我国优质小麦进口的压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十四五”期间,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将稳步扩大。“绿色食品企业总数将达到2.5万家,产品总数达到6.5万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800个。 多措并举推动消费,未来食品工业形势向好。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4119.9亿元,同比下降9%,降幅比1~8月份收窄2.7个百分点;消费品制造业利润降幅较上半年收窄7.9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消费品制造业利润由二季度同比下降转为增长11.8%;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15.1%。 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国庆假期前7天,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9%;据中国烹饪协会开展的“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餐饮业经营情况调研”数据显示,受访餐饮企业假期前7天营业收入与去年国庆假期相比上涨67.5%,与2019年国庆假期相比上涨15.1%;客流量与去年国庆假期相比上涨82.2%,与2019年国庆假期相比上涨6.6%。 由于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推进、食品需求刚性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未来食品工业仍将保持平稳增长,产业规模稳步扩大,继续在全国工业体系中保持“底盘最大,发展最稳”的基本态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