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载PDF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3-11-07
2023-11-07 第T10-T11版:特刊 【字体】大 |默认 |
2023年中国大米产业报告(上下)

当前我国大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作者: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8579
    我国稻米市场供应持续宽松,面对厄尔尼诺事件再现,国际米价大幅上涨,我国稻米市场依然稳健运行,产业发展总体良好,品牌集中度继续提升,线上销售快速增加,大米食品工业发展良好,消费升级继续加快,推动全链条持续高质量发展,提升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我国稻谷生产依旧产大于需
    1.稻谷产量高位徘徊。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加快,水稻种植面积平稳下降。但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稻谷单产持续提升,从而使稻谷产量得以保持高位。2022年我国稻谷种植面积29450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6%,比2012年下降3.4%;单产7080公斤/公顷,比上年减少0.5%,比2012年增加4.5%;稻谷总产量20850万吨,比上年减少2%,比2012年增加1%,产量连续11年站稳在2亿吨之上。
    早籼稻产量实现四连增。近年来,政策连续对早籼稻生产进行倾斜,尤其是最低收购价自2020年以来实现了“四连增”,累计每百斤上调6元,高于中晚籼稻的3元和粳稻的1元,但受制于多种因素,早籼稻面积仍难以增加。2023年早籼稻播种面积4733.1千公顷,比2022年减少21.9千公顷,下降0.5%,比2012年减少1031.6千公顷,下降17.9%;单产5987公斤/公顷,比2022年增加72.7公斤/公顷,增幅1.2%,比2012年增加72.7公斤/公顷,增幅3.8%;总产量2833.7万吨,比2022年增加21.5万吨,增幅0.8%,实现“四连增”,比2012年减少495.3万吨,下降14.9%。由于早籼稻产量仍处于历史低位,因此,我国已连续3年没有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
    再生稻规模快速扩大。再生稻是指在头季水稻收获后采取一定的栽培管理措施,使稻桩茎节上存活的休眠芽萌发成蘖,进而抽穗结实再收获一季水稻的种植模式,实现“一种两收”。再生稻以其生长期短、成本低、效益高等优势,近年获得较快推广。
    本世纪初,我国再生稻种植面积约500万亩,目前已发展至2000万亩。其中,江西再生稻种植面积从2017年的5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约200万亩;湖北省从2013年的40万亩左右增至2023年的320万亩;湖南省2023年种植再生稻316万亩,比上年增加54万亩。虽然再生稻发展迅速,但目前占我国水稻总面积的比例不到5%,后期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中晚稻产量高位徘徊。我国早稻产量虽持续小幅增加,但中晚稻产量却徘徊不前。2022年,因南方遭遇罕见高温干旱,全国稻谷产量20849.5万吨,比上年减少435万吨。其中,早稻比上年增加10.6万吨,中晚稻产量同比减少445.6万吨。由于减产主要在南方,因此,南方中晚稻供应相对偏紧,整体走势相对较强。2023年,国家继续对粮食生产实行“两稳两扩”,加上稻米市场涨幅偏小,比价偏低,东北粳稻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在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又连续遭受台风袭击和洪涝灾害,好在后期天气给力,东北粳稻生产恢复较好。由于南方中晚稻产量出现恢复性增加,预计全年产量可能保持平稳略增。
    2.优质稻育种能力持续提升。
    良种是水稻取得高产和优质的基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我国依靠杂交水稻的栽培,摆脱了稻米供应短缺的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水稻良种发展继续向好,种子品质不断提升。2021年,我国新修订《种子法》,新实施《国家级稻品种审定标准(2021年修订)》等,新品种审定门槛进一步提高。2022年,国家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数量438个,比2021年减少239个。其中,杂交稻品种审定数量393个,占比达89.7%;两系法选育杂交稻品种196个,占杂交稻品种审定数量的49.9%。2022年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中,品质达国标2级以上的281个(达到国标1级的44个),占比64.2%,首次突破60%;高产、优质、绿色的“三好品种”22个,标志着我国优质稻育种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稻谷市场化收购比例持续提升
    近年来,我国稻谷市场化收购比例不断提升,最直观的是    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量持续减少。2021年以来,我国已连续三年没有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同时,最低收购价中晚稻收购量也持续下降,2022年,我国共收购最低收购价中晚稻1188万吨,较上年减少278万吨,较最高峰时期的3000多万吨更是大幅下降,是2013年以来的次低年份。由于2023年国际米价大涨,大米进口大幅下降,国内稻米供应压力持续下降,预计年内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可能性下降,即使个别地区启动,收购量也将较上年大幅减少。
    
我国大米产业发展态势向好
    三年疫情期间,我国大米产业勇于担当,为保障我国粮食市场平稳运行作出了贡献,大米产业自身也获得了平稳健康发展。进入2023年,我国大米产业延续健康发展态势,多项指标创近年来新高。
    1.大米加工企业众多,大型企业产能利用率较高。
    根据中国企业数据库企查猫数据,我国大米加工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的达68%。其中,注册资本在200万元以下占比50%。截至2022年底,全行业共有上市企业15家,其中10家企业在新四板上市,A股企业有5家。目前仅有43家企业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称号,16家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
    共有113家企业有专利信息,19家企业有软件著作权。在专利信息中,获得实用新型专利的企业有64家,占比超过一半。总体上,我国大米企业进入门槛仍较低,“小、散、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产能过剩严重,产能利用率不高。粮食行业统计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9734家,稻谷年加工生产能力3.8亿吨,单个企业日均产能约110吨,产能利用率不到30%。大企业产能利用率相对较好,如金健米业2022年生产大米16.1万吨,产能利用率达72.2%。苏垦米业2022年累计生产大米30.23万吨,销售大米33.6万吨,产能利用率七成左右。2023年上半年生产大米15.01万吨,同比增长1.97%。
    2.大米产量小幅增加,销售利润创近年最好水平。
    2016年以来,随着稻米价格持续下行,我国大米加工量有所下滑,2019年后随着稻米市场企稳复苏,大米产量小幅增加。2022年,由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上半年我国大米产量、销量均有所下降。随着下半年国际大米价格上涨,市场看涨预期增强,我国大米生产好转,产量有所增加,全年大米产量达11508万吨,同比增长4.02%。大米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利润总额超500亿元,销售收入及利润均创近年最好水平。
    3.大米食品工业继续增长。
    虽然我国大米产量增长缓慢,但大米食品加工业却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2022年我国大米深加工产品产量约1518万吨,同比增长3.9%,较2015年的1096.3万吨增长38.5%;需求量约1489万吨,同比增长4%,较2015年的1075.1万吨增长38.5%。2022年我国大米深加工市场规模达1394亿元,较2021年增长6.4%,较2020年增长16.4%,预计2023年大米深加工产业仍将保持稳步增长。
    我国大米加工行业产业链相对较短,细分产品主要为米粉、汤圆、食醋等。2022年,我国米粉产量、需求量分别为388.1万吨、380.54万吨,汤圆产量、需求量分别为250.8万吨、247.3万吨,食醋产量约461万吨(其中部分以大米为原料)。大米使用量占比情况为:米粉25.4%、汤圆16.5%、食醋12.5%,米糠油和粽子占比分别为5%、3%。
    另外,大米也是啤酒生产最普遍使用的辅料,多数啤酒厂的大米用量在20%~30%,多的可达40%~50%。因此,大米用量也随着啤酒产量的增加和添加比例的提高逐年增加。2022年,国内规模以上啤酒企业啤酒产量3568.7万千升,同比增长1.1%;年啤酒用大麦约300万吨,预计大米消耗约100万吨,
    占比约6.6%。
    4.小包装大米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随着大米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品牌大米集中度提升,电商大米销售快速增加,小包装大米规格不断增多,包装款式持续创新发展,推动小包装大米销售额不断攀升。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预包装大米市场从2018年的1074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29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73%,增速远快于大米加工量的增速。根据大米产业的发展趋势,预计2023年其市场规模将继续增加,将突破1300亿元。
    5.大米线上销售增长迅猛。
    互联网电商的快速发展,中高端大米销量快速增加,加上大米包装不断小型化,推动大米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目前,五常大米、吉林大米、福临门、金龙鱼、北大荒等品牌大米线上销售平台逐渐成为一、二线城市消费者购买大米的主渠道。由于线上平台可供选择的种类丰富,“买米”方便轻松,近年来线上大米销售增长迅猛,也促进了大米消费的升级。
    据京东统计,2023年1月至8月,我国大米网上销量同比增长93%。优质大米、品牌大米和地标大米的销量遥遥领先。
    其中,长粒香米销量最高,销量占比为28%;珍珠米和稻花香米销量占比分别为26%、22%。分区域看,东北大米销量一枝独秀,占比78%以上。
    地标大米中,2023年1月至8月,湖北京山桥米销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235%,上海崇明大米销量增长163%,苏北大米销量增长59%。从增长幅度看:丝苗米增幅最快,同比增幅达110%;其次为稻花香米,增幅达99%;长粒香米增速为97%,小町米为65%。后期随着大米产品的特色化、品牌化、小包装化和中高端产品的大量推出,大米电子商务和大米产业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加快。
    6.大米集中度继续提升。
    虽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米生产国和消费国,由于现阶段我国大米加工行业科技含量不高,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中小型加工企业较多,规模化的品牌企业偏少,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但通过激烈竞争,行业集中度也在缓慢提升,尤其是在小包装大米上,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福临门、金龙鱼、华润五丰、北大荒等市场份额合计达80%。
    7.大米品牌化持续提升。
    大米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优质粮油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人口的减少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居民对大米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大米线上销售的快速发展,对大米品牌的要求更高,谁的牌子好,知名度大,销量就好。而优质大米需求增加、优质稻种植面积扩大,也为我国品牌大米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统计显示,2022年湖北省水稻品种优质率达到78%,福建达83%以上,四川省79.3%。国内部分籼米品种已经可以比肩泰国香米,这为我国品牌大米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目前,我国大米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创品牌、强品牌”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      比如,五常市大米加工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市场消费呈现高端化,销售价格显著提升。2022年,五常市稻谷收购均价5.20元/公斤,大米最低价格为16元/公斤,是周边大米价格的2倍以上;最高售价398元/公斤,是周边大米价格的50多倍。
    五常大米实现收入110多亿元,稻米产业经济效益居全国首位。在2023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中,五常大米品牌价值达713.1亿元,连续8年蝉联地标产品大米类全国第一,连续4年蝉联黑龙江国际大米节金奖,被评为新时代区域农业十年·卓越影响力品牌。
    
最低收购价稻谷库存快速下降
    2020年以来,随着超期储存稻谷定向销售的大规模开展,我国最低收购价稻谷销售量持续高于收购量。截至2023年9月底,四年累计实现稻谷定向销售6810万吨。同期,最低收购价稻谷库存正常拍卖持续进行,2023年1月至9月累计成交341万吨,较上年增加4倍多。受此影响,国内稻米库存持续下降。在稻谷产量徘徊不前、大米进口快速下降的合力下,我国稻谷库存已从偏高逐步回归合理。
    
我国大米单月出口高于进口
    今年7月底以来,受印度全面收紧大米出口政策影响,国际大米价格快速上涨,大米进口成本迅速提高,我国大米进口急剧下降(以季度为周期看大米进口下降更为明显),大米单月进口多年来首次低于出口,这将有利于减轻国内稻米供应压力。据海关统计,7月份我国大米进口量10万吨,同比大减40万吨,减幅80%,是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单月进口最少的月份。7月份我国大米出口量20万吨,较同期大米进口量高出1倍,也是疫情出现以来的首次。9月份我国出口大米17万吨,同比增加3万吨,这是多年来首次同比增加,较同期大米进口高4万吨;1月至9月我国出口大米107万吨,同比下降54万吨。1月至9月累计进口大米215万吨,同比减少290万吨。1月至9月累计净进口大米108万吨,同比减少234万吨。
    由于国际大米居高不下,预计短期国内大米进口仍将维持较低水平,大米净进口将继续缩小,在减轻国内供应压力的同时,有利于增加国内大米加工量。
    
后期我国大米产业发展趋势研判

    !!!!!!随着国内大米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为更好满足消费者对大米消费的多样性需求,适应更加激烈的竞争,大米加工产业要树立“大食物观”,加强产业链整合,强化品牌效应,使大米产品逐步向符合大众需求的绿色、有机、健康产品转型,从“好吃”向“较好吃”和“很好吃”的方向发展,高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水稻生产科技含量持续提升
    1.水稻单产仍有提升空间。
    当前水稻种植收益不如小麦、玉米,加上国家“两稳两扩”政策的延续,预计水稻种植面积难以增加,后期仍将稳中下降,只有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水稻单产,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稻谷产量。
    一是水稻单产提升潜力较大。我国水稻单产虽逐年提高,但与美国等高产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21年美国水稻单产7707磅/英亩,折合8638.5公斤/公顷,比我国同期高21.4%。而澳大利亚水稻单产更是超过10吨/公顷。与之对比,我国水稻单产仍较低,但也表明我国水稻单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单产达到美国2021年的水平,现有条件下我国稻谷总产将超过2.5亿吨,有望迈上新的台阶,也将为粮食种植 结构调整腾挪出更多的空间。
    二是我国水稻单产有能力迎头赶上。目前我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并加大了科技投入,通过继续实施适度规模经营,推广水稻良种良法、测方施肥、水稻生产机械化等办法,未来我国水稻单产提升的潜力仍较大。
    三是实践证明我国有能力提高水稻单产。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依靠水稻单产的提升,我国实现了稻谷总产量的稳步提升。2022年我国水稻单产较1978年增加78%,而同期我国稻谷总产量增幅为52.3%。单产提高成为我国水稻产量增加的主要途径。
        首次负增长。人口总基数下降,口粮需求自然也将相应减少。
    同时,我国已全面进入“老龄社会”。2022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为2.8004亿人,占19.8%,较2000年提高9.8个百分点。由于老年人食量明显少于年轻人,“老龄化”比例持续提升,意味着口粮大米需求将持续下降。
    另外,我国大米需求主要集中在南方,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受经济结构转型等因素影响,2022年,不仅全国人口首次下降,京津冀经济圈,以及上海、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主要大中城市的人口也出现了下降,导致主销区大米需求下降,对大米市场的带动能力减弱,也是导致近年来大米需求旺季不旺的主要原因。
    2.食品工业大米需求继续旺盛。
    我国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工业主要为米粉、汤圆、食醋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这些产品的需求仍在增加。例如:2022年我国米粉产量或达到388.12万吨,需求量380.54万吨;而2020年产量为345.5万吨,市场需求量339.4万吨,增长势头强劲。预计2022年我国汤圆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10亿元左右,较上年增长5%左右。2022年,我国食醋产量约461万吨,同比增长3.83%。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大米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
    3.稻米替代需求将会增加。
    随着玉米价格的上涨,稻谷替代需求持续旺盛。2022年,我国定向稻谷成交2905万吨,直接作为饲料原料。同期进口大米619万吨,其中碎米352.7万吨,大部分也作为饲料原料。
    今年定向稻谷拍卖累计投放1600万吨,实际成交1428万吨,比上年减少1477万吨。1月至9月进口碎米69.9万吨,同比大减244万吨。
    随着定向稻谷销售量下降和大米进口减少,国内对稻米的替代需求仍将保持旺盛。展望2024年,由于前期国际大米价格高企,预计碎米进口仍将较少,而国内最低收购价稻谷库存下降较快,后期定向稻谷销售将会大幅减少甚至取消,预计后期国内对稻米的需求仍将保持旺盛。
    4.品牌大米集中度将继续提升。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人们对优质大米和中高端大米的需求热度不减,加上线上大米销售增长迅猛,都对大米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名度高、曝光度高的品牌大米,获得的机会就大。目前国内大米知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仍较低,集中度也不高。同时,大米品牌同质化严重,特色不突出,给消费者的选择带来了困惑,也说明后期品牌大米的市占率提升空间仍较大。
    如蜚声海内外的真正的“五常大米”,每年产量不到100万吨,市场占有率不到千分之一。而日本“越光”牌大米约占总产量的1/3。大米企业只有努力提升大米品质,突出特色,才能打响大米品牌,才能抓住消费者的眼球,才能让优质大米实现优质优价,进而带来更高的效益。      如吉林大米品牌经过10年培育,与品牌建设之初相比,大米加工企业自有基地面积从130万亩增加到330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80%,全省水稻加工业产值由140亿元增加到260亿元。当前要以大米新国标的实施为契机,抓住中高端大米需求快速增加和线上销售快速增长的机遇,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不断提高知名品牌大米的集中度,提高其美誉度、影响力和竞争力,进而走向国际大米市场,使我国成为大米产业强国。
    5.大米电子商务将继续快速发展。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速,为大米产业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我国大米消费转型升级加快,品牌大米集中度提升,中高端大米销售继续快速增长,将为大米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机遇。物流业务的快速发展,配送的便利性和商品的丰富性,也将促进大米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网购用户规模不断增长,加上有更多的大米企业开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这些都将加快大米产业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
    
我国大米进口或将前低后高
    经过2023年7月下旬以来的快速上涨,国际大米价格涨幅巨大,最大涨幅达60%,是15年来的最高水平,此后虽有回落,但仍保持在高位。当前厄尔尼诺事件正在上演,加上印度大米出口政策全面收紧后仍未放松,支撑国际大米价格高位坚挺,我国大米进口成本短期难降,预计进口量短期仍将在低位徘徊,出口有望小幅增加。不过这种状况预计不会持续太久,后期国际大米价格有回落可能。
    一是全球大米供应偏紧形势并没有市场预期那么严重。
    根据美国农业部2023年10月份供需报告推测,全球大米库存消费比预计为32%,大大高于2008年时的不到17%。
    二是后期大米需求可能会放缓。由于国际大米价格高企,大米进口国库存经过补充后,后期观望心理增强,将减少对大米的需求。
    三是印度放松大米出口限制可期。美国农业部10月份预测,2023/2024年度印度大米产量仅比上年度减产400万吨,但仍是历史第二高产年。由于印度大米限制出口政策将导致该国每月减少大米出口100万吨以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预计印度国内供应状况将会得到显著改善。国际谷物理事会(IGC)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2024年度印度大米期末库存预计为3730万吨,高于上月预测的3360万吨,也高于上年度的3300万吨。因此,后期印度放松大米出口也是迟早的事。
    10月底有消息称,印度已将香米的限价从1200美元/吨降至950美元/吨,放松出口限制的苗头已现。
    另外,由于国际大米价格高企,进口困难,将刺激全球大米生产,后期全球大米种植面积预计将增加。在全球大米产量     增加的预期下,预计国际大米价格也将回落,国外大米价格可能重新低于国内,后期我国大米进口可能会再度增加,而出口也将重回低位。
    
最低收购价籼稻库存将率先得到去化
    随着2023年下半年国际大米价格大幅上涨,带动国内稻米市场稳步走强,当前国内稻谷收购价格均高于最低收购价,预计今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的可能性较小。即使启动,收购量同比也将大幅减少。
    与此同时,由于稻米涨幅低于小麦、玉米,比价偏低,近年来,稻谷产量一直徘徊不前,而稻米的替代需求持续扩大,特别是2020年以后,随着超期储存稻谷定向销售的大规模开展,使得国内最低收购价稻谷库存出现快速下降,目前已从最高时的1亿多吨降至3000万吨左右。
    随着2020年以来超期稻谷定向销售的大规模开展,前期超期储存稻谷已基本得到去化,加上最低收购价稻谷库存大幅下降,预计短期难以开展大规模稻谷定向销售。在稻米市场高位坚挺、国内稻谷产量徘徊不前、稻米进口快速下降、大米需求增加的合力下,预计后期最低收购价稻谷拍卖成交将继续提升,库存将继续下降。由于2020年以来我国最低收购价中晚籼稻收购数量仅为391万吨,远低于粳稻,经过近年来的拍卖,目前余粮已不多,最快2024年就可能完成去化。因此,中长期来看,籼稻供应压力更轻,走势可能更好。
    
 
社址:中国郑州郑东新区商务内环26号
新闻热线:0371-68107690 采编:0371-68107963 发行:0371-68107972
中国粮油网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WW.GRAINNEWS.COM.CN? 2009-2010
 
技术支持: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