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载PDF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09-21
2019-09-21 第04版:副刊·作品 【字体】大 |默认 |

水井琐忆

作者: 郭扬华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1482
     前不久,我回故乡,要去看村口的老水井。
    本家兄弟说,水井被填埋了,我一阵失落。原来随着祖国时代列车飞奔,村里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郭家岗的老水井和全国的大多数乡村一样,走完了生命历程,已成历史尘封之物。
    过去一个村庄,水井就是生存和繁荣的标志。古时候人若离开家乡,最不能忘的就是家门前的那口井。所以辞别家乡远走天涯叫背井离乡。
    我过去吃水都要到村里中湾老水井里取。
    它是一口人工井,井水很旺。那是青砖砌成的黑咚咚的井,从井口往下看,看不到水有多深,只有在黑天的时候,或者有姣姣明月的时候,才能看到井底有泛白的光亮。井沿周围铺了几块青石,井壁全部由旧式的青砖一圈一圈地砌出到地面。砖缝里和砖面上都长满了青苔,似乎在告诉人们,水井已经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了。
    记得我十岁以后,常去井边挑水。那时,早上起来,先看看水缸里的水有多少,够不够用。
    清晨,迎着朝日的红霞,挑着两个空桶去担水,倒像是少林寺的和尚去练功,也自得其乐。
    打水是需要技巧的。打水时,要拿着一根长长竹竿,先把桶耳上的麻绳系在竹竿粗的一头靠近竹节处打一个活结,然后把桶口朝上放进井里,由于水的浮力和木头的特性,空空的水桶便通常会漂在水面,这样是打不到水的。
    关键的技巧是将水桶稍稍提离水面,然后轻轻左右一晃,突然抖动竹竿并急速向下,木桶借助惯性呈横斜状,口朝下扎进井水中,后再顺势一提竹竿,桶里就装进水了,一桶水就打上来了。  劳力挑水的姿势非常好看,他大步流星地朝前走,两边的水桶在扁担的两头有节奏地上下弹跳,扁担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和着大步流星的脚步,很像古书上将官出行的样子,非常威猛、洒脱。
    每到大年初一,天还没亮,我就和大家一样去抢挑水,据说抢到新年头水的人家吉祥如意,新年大发。当然,那只是一个习俗而已。
    井台是村里传统的公共场合,是信息和感情交流的场所,也是村里老少最喜欢待的地方。暮色之中,从田野归来的人们挑着水桶陆陆续续来到井上,等候轮到自己打水。扁担横架在两只木桶上,人就坐在扁担上,说说村里村外的新鲜事,烦恼便烟消云散。
    饮水思源,天下的老水井都是有历史和文化的,有的还承载着红色文化。它详细地记载着村子的每年,每月,每天。它记得哪一年发生过什么大事,这些大事串起来,可以看到历史老人神秘的踪迹。
    那年我到江西瑞金沙洲坝村子附近参观一口老水井,当地人称之为“红井”。这口井之所以称为“红井”,是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亲自带领干部群众开挖的。1933年4月,毛泽东随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中革军委从瑞金的叶坪村迁到沙洲坝。住在沙洲坝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很容易生病。于是,毛泽东和大伙商量挖井,沙洲坝村民怕挖井影响风水,引起鬼神不悦。毛主席笑着对大家说:“挖井是为了大伙有干净的水喝,要是有鬼神来闹,先找我毛泽东。”在毛主席的耐心讲解、积极鼓动和带动下,一个礼拜左右,一口五六米深的水井终于挖好了。从此,沙洲坝人民喝上了又净又甜的井水。
    和红军一样,“红井”也是历经坎坷。红军离开瑞金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填埋这口井。敌人白天填井,群众夜晚挖井,沙洲坝人民最终取得了“护井”的胜利。1950年,当地群众正式将该井取名为“红井”,并在井边立了一块木牌,上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后来木牌改为石碑,井池边有“红井”简介碑和围柱。1961年3月,“红井”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教育景点之一,是人们饮水思源的纪念地。
    日新月异,城乡巨变。老水井被自来水淘汰了,那个曾在井边忙碌的“青葱”少年也变成了大爷。但是,老水井将永驻我的心中,那清澈透明、微甜爽口的井水,时时滋润着我的心田!
 
社址:中国郑州郑东新区商务内环26号
新闻热线:0371-68107690 采编:0371-68107963 发行:0371-68107972
中国粮油网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WW.GRAINNEWS.COM.CN? 2009-2010
 
技术支持: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