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载PDF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09-12
2019-09-12 第04版:副刊·粮史 【字体】大 |默认 |

月饼诗话

作者: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1187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不知不觉间,又是一年中秋时。入夜,皓月当空,清辉泻地,值此良辰佳节,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月饼,望着月亮,喝着桂花酒,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团圆饼。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一项重要习俗。吃月饼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它是先民们祭月拜月时的一种礼仪糕点,与自然崇拜有着颇深的关联。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进入唐代,月饼的名称开始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据史料记载,有一年中秋节,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御花园赏月饮酒。当杨贵妃抬起头凝视天空中的满月,开始品尝胡饼时,突然感到“胡饼”这个名字不雅,便说就叫它月饼吧。玄宗皇帝当即下旨:以后,一律将“胡饼”改称为“月饼”。
    由于圆圆的月饼香甜可口,是吉祥和谐的美好象征,宋代以来,很受人们喜爱。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苏东坡有诗赞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当时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诗人袁景澜的《咏月饼》一诗则形象地描绘了月饼师傅制作月饼的情形:“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月饼一词和中秋关联在一起的记载出现在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曰:“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则团圆之意。”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沈榜《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民间多自制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翻新出奇,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青睐的中秋佳节必备食品。彭蕴章在《幽州土风吟》中就这样写道:“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清代时,月饼制作工艺越来越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袁景澜有《咏月饼》诗云:“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寥寥数语形象地描写了古代中秋佳节老百姓在家制作月饼的情形。
    随着时代的演变,如今月饼的品种和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外形更美观、风味也更独特。中秋吃月饼,吃的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情怀,一种传承。
    □钟芳
 
社址:中国郑州郑东新区商务内环26号
新闻热线:0371-68107690 采编:0371-68107963 发行:0371-68107972
中国粮油网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WW.GRAINNEWS.COM.CN? 2009-2010
 
技术支持: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