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载PDF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08-24
2019-08-24 第04版:副刊·作品 【字体】大 |默认 |

抹不去的“红色记忆”

作者: 卫先庆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1462
    在纪念建国70周年的日子里,一些曾影响过几代人青春岁月、伴随了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书籍,又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燃起人们品读优秀作品的热情和兴趣,重温抹不去的红色记忆。
    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折射红色时代,红色时代造就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时代,当工兵上尉鲁热·德·利尔唱出自己创作的《马赛曲》时,所有听众都热泪盈眶,欢呼着“我们找到了祖国的赞歌”。同样,在我国不同时期,按照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党的文艺理论指导创作的大量红色文学作品,穿透历史,经过积淀,步入经典殿堂,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赞歌和精神财富。
    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的创作源头是我们党、我们共和国伟大征程的历史篇章,记录下的是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困境中奋争、在危亡中觉醒、在拼搏中胜利的集体记忆,渗透着国家、民族和个人生存命运的血肉联系,这正是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以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红一    创,山青保林”为代表的8部长篇小说,与写于上世纪40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于建国初期的《暴风骤雨》、《上海的早晨》、《烈火金刚》,写于改革开放时期的《西线轶事》、《高山下的花环》、《历史的天空》,写于新时期的《英雄无语》、《惊蛰》等不同年代的作品,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学经典”,表现了我们党、我们国家在成长壮大历史中书写的“中国传奇”,如同一曲曲英雄儿女的生命长歌、一幅幅时代变迁的精神长卷。
    这批红色文学经典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巨变的精神图谱。它们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底色,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真实记录了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历史进程,准确显现了沧桑变化的历史脉象,完整谱写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史诗。它们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时代变迁,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尤其是鲜活生动的共产党人那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那高尚的精神境界,那执着的使命担当,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一行行人生的标杆、一曲曲激昂的凯歌,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天里的清风一样,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    冶人生,萦绕于无数人灵魂深处,镌刻在几代人心灵情怀。
    红色文学经典,可以说是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是文学史中特殊的文字记载。习近平总书记曾作过精彩概括:“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正因为红色文学经典传播了现代、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了中国人审美追求,所以,对许多读者而言,是与青春激情、生命记忆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虽然我们告别了“造神时代”,但从未曾告别“红色经典”编码的心灵史。这些红色经典中所体现的“红色”意识,已经伴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不断地循环,直至渗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好地延续了我们的“红色记忆”,构筑成最为稳定、最为持久的精神要素。由此铸成的红色信仰,成为人生航行的罗盘;产生的红色力量,成为催人奋进的号角;形成的红色时尚,成为永不过时的潮流。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发改委
 
社址:中国郑州郑东新区商务内环26号
新闻热线:0371-68107690 采编:0371-68107963 发行:0371-68107972
中国粮油网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WW.GRAINNEWS.COM.CN? 2009-2010
 
技术支持: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