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载PDF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08-24
2019-08-24 第04版:副刊·作品 【字体】大 |默认 |

我的老师

作者: 杨青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1405
    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写过一些半生不熟的文章。偶然机会,认识一位老师。我不那么喜欢主动,也或许是不自信,因此,即便知道这位老师文笔过人,也并未和他攀谈写作上的事。
    真正熟起来,源于他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文章。看完后,我随口说:“《红楼梦》中,我最喜欢那首《桃花行》。”他便问我:“《红楼梦》看过几遍?”如实告诉他后,他鼓励我说:“不错。”后来,我经常将写好的文章给他看。他很细致,逐字逐句会看很久。我就小学生样地立在一旁,忐忑着等待。如果他说此文“成型了”,我就知道,基本不用大改,算是写“成功”了。如果他说“还不错”,那就是“还不行”的意思,还需再完善。“还不错”只是怕我丧气的鼓励;“成型了”,大概是他对我文章的最高评价。
    他看文章很专注,会用下唇抿住上唇,像小孩子受委屈的模样。神情却很严肃,让我想笑又不敢笑。看到不满意的字句,则随手删改。我总忍不住踮脚往笔下看,暗自琢磨此处为何写得不好。改好后,他会逐句点评,告诉我改动的原因,教我一些写作方法。待我修改完后,他会再看一遍,直到我们都满意为止。
    他总说:“不论小说还是散文,语言、细节、内涵三要素不可缺。好的语言就是朴实、简练而有弹性和张力。”这句话我琢磨很久,却是“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有年夏天,我在小说中写到水蜜桃,大概是我写得不够“入味”,他就带来自己种的桃子给我吃。那是我吃过最美味的桃子。后来,我感谢他:“谢谢桃子。”他问:“那是感谢桃子了?”我好一会儿才明白过来,忙说:“是感谢人,不是感谢桃子。”想想还不对,忙又补充:“哦,也要感谢桃子,桃子太甜了!”他教我:无论何时,都要不停地写下去,不能将写作荒    废了。说话时,会用手抚着下巴,深深思考的模样。有时,他感慨:“这些事儿你们年轻人很少了解,也都不感兴趣了。”我却很喜欢听。听他谈天,就像读一本有意蕴的书。早被时光蒙尘的陈年旧事,件件又泛着光。此刻,我是唯一听众,也是过去的在场者。所以,我很少插话。静耳倾听就是最好的敬畏。他说:“和你聊天,也能激发我的思想。”也有时,说着说着,他就沉默了,目光看向远处,久久不再说话。大概是陷入过往的某一时刻,来不及走出来。
    我曾看过他保存20多年的手稿。每个方格里,都填满了对文字的依赖和倾心。时间反复洗礼的纸张早已发黄,字迹却依旧清晰有力。正是一支笔,倾写出童年及至中年的悲喜。几十年间,他在小文字中倾注大情怀,在短篇幅中暗藏深寓意,构筑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他很随和,从不高高在上。所以,我也愈发放松,不再那么拘谨。一次,忘了源于什么话题,我称赞他是“不凡之人”,说他是“大师”。他却生气了,批评我说:“这个时代,我们只能仰望‘大师’。你这样说让我有些毛骨悚然了!”我没有再说话。他不知道的是,我之所以这么感叹,是被他早年的经历和作品,深深触动。他曾对我说过年轻时在山里学开车的事。那时,他和我一样,在写作上还是个初学者。颠簸的山路上,他和一群人挤在车厢中。别人都在打盹、聊天或发呆,他却将稿纸垫在腿上,一点一顿地将沿途感受写下来。不论何时,他对写作的热爱与坚持都不曾减退。
    我们一起谈天、读书、写作的时日,就像昙花,只一瞬,就谢了。不久,我们便各奔东西,各自忙各自的生活了。一个春日的早晨,我恍惚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正要应答时,却猛地惊醒了。想来,梦中这人应该就是我的老师吧。哦,我已许久不曾见到我的这位老师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海粮食储备直属库
 
社址:中国郑州郑东新区商务内环26号
新闻热线:0371-68107690 采编:0371-68107963 发行:0371-68107972
中国粮油网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WW.GRAINNEWS.COM.CN? 2009-2010
 
技术支持: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