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载PDF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01-17
2019-01-17 第04版:副刊·粮史 【字体】大 |默认 |

柏各庄农场的前世今生

作者: 孙国岭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2851
    千百年间,先民立灶熬盐,以渔猎为辅,在这
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生存痕迹。如青坨、常坨等
村庄名字,初时指不受水淹的高地;孙家灶、李八廒等最初是熬盐之所,其中廒字始为熬,清末废盐从农后遂改为廒,由“盐仓”变成了“粮仓”。
        自河北省唐山市区出发,沿唐曹公路行进百余里,隐隐闻得见海风湿漉漉的味道时,“曹妃甸区行政服务中心”几个大字已跃入眼帘。这片区域旧称柏各庄农场,是一处水草丰茂、稻香鱼美的所在。
    
渤海盐滩
    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柏各庄农场这片区域始有制盐业,《滦州志》中有述:“滦境滨海之地,东西广90余里,南北40余里,皆斥卤不毛,如场之涤……间有人烟,蛎墙草屋,村止数家,晒盐捕鱼,外无生业。布粟所需、器械所用均购置于数十里之外。沿海之地数万顷固以五谷不生而弃之也。”可见,近海煮盐是这片土地最早和较为便宜的治生之业。
    千百年间,先民立灶熬盐,以渔猎为辅,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生存痕迹。
    如青坨、常坨等村庄名字,初时指不受水淹的高地;曾家湾、网庄源于近淡水源的打鱼定居点;孙家灶、李八廒等最初是熬盐之所。其中廒字始为熬,清末废盐从农后遂改为廒,由“盐仓”变成了“粮仓”。此外这一带许多冠以“庄”字的村落,也是清代熬盐定居的场所,起初并非用于农事和居家,这是柏各庄农场比较独特的现象。
    辽时这里修建了卧如寺,清后期废煮为晒,境内灶户弃盐为农为渔,留下了繁衍生息的深刻印记。例如光绪年间本地开挑坨治碱先例,人工植苇获得成功。
    柏各庄农场建场前分别为滦县和丰润县所属,是冀东平原的一部分,由渤海与滦河共同作用形成。滦河水系在与潮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面积万余亩的落潮湾。芦苇、蒲草、黄蓿生长茂盛,因淡水、海水交汇,出产的鱼类及虾、蟹多达40余种。
    落潮湾东南方向古滦河入海处,有一座沙岛名为曹妃甸,附近水道深且宽阔,不冻不淤。1919年,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有述:兹拟建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顾吾人之理想,将欲于有限时期中发达此港,使之与纽约等大。段祺瑞执    政时期,北洋政府征用4万亩海边草泊地,谋划此兴建北方大港,但不久段执政下台,征地建港之事随之搁浅。
    
因稻而生
    1935年11月“冀东事变”后,冀东22个县被日本事实上占领。日本帝国主义在华推行以战养战,1938年驱赶4000多名朝鲜劳工在宁河县修建引水工程,开辟芦台农场5.2万亩。在此基础上,1941年在柏各庄农场区域成立“华北垦业股份有限公司滦县农场”,并设立“稻田领事馆”,招劳工和役使整建制的千余国军战俘开渠引滦河水。日军除设柏各庄据点之外,还在农场驻有“垦业井”“警备队”,在各村段,都有一名鬼子和“警备队”、伪保长监视。
    1943年,日军役使中、朝劳工在柏各庄一分场境内分22个段居住,开始洗碱植稻。第一次直播稻15295亩,稻种“陆羽”“中生银纺”“爱国一号”等引自朝鲜。至1945年春发生蝗虫重新插秧,是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朝鲜劳工由下水门乘船回国,1946年秋剩余的70户朝鲜人回国。
    垦殖期间,日军利用朝鲜人监视中国人,允许其吃大米。中国人种的大米全部收缴充作日军军粮,仅配给玉米面、豆饼、杂合面,中国劳工常采黄蓿充饥,人称“稻田花子”。亦常以怠工、破坏生产工具等形式进行反抗。
    1938年冀东抗日大暴动受挫后,我军主力奉命西撤,高小安率领的冀东抗日联军第十三总队留在本地区继续斗争。1941年,冀东十三军分区在落潮湾附近村庄办起了休养所,同年在孙家灶村成立了区域内第一个党支部。
        1942年,驻曾家湾镇的伪军,将卧如寺前后殿和东西配房拆除用于修筑炮楼。
    1943年3月,柳树庄村建立本地第一个民兵组织,配合八路军和地方武装消灭敌人、破坏交通。1943年8月,曾家湾民兵队长孙庆广等人截击一辆由唐山开往柏各庄据点的军车,击毙日军两名,抓获车上特务5名,解救劳工30多人,烧毁汽车。日军随后疯狂报复,制造了“曾家湾”惨案。
    1943年朝鲜民族解放同盟延安支部派郑国华等人到冀东,组织朝鲜抗日义勇军独立大队,并在柏各庄种稻朝鲜劳工中间发展武装力量。1944年春,区小队、民兵和朝鲜抗日义勇军独立大队协同作战,全歼押运稻种的日军,缴获全部武器弹药及10万斤稻种。1945年4月28日发动了200余朝鲜劳工起义,砸了“日本稻田领事馆”,建立了一支新的朝鲜义勇队,同丰滦联合县抗日武装一起配合游击队在周边一带同日伪作战,在冀热辽军区指挥下,积极粉碎日军冀东“无人区”。
    
以港为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滦县农场”归人民所有,变成解放农场,直到1949年由华北局接管而改称华北局农业部津沽区农垦管理局柏各庄区农场,后成为柏各庄农场一分场。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建设商品粮基地,合理开发利用滦河水,准备建设大型谷物农场。1950年至1953年,农业部先后8次组织人力勘查滦河流域及滦河下游沿海地区,为建立国营农场做前期准备。1954年2月,河北省农林厅向华北行政委员会报送了垦殖土地38.5万亩的建场计划书。1955    年4月至7月,在国家农业部、水利部派员指导下,先后邀请了苏联有关专家再次对柏各庄东、西灌区及青龙河东灌区进行详细的地形测量和调查。10月编制了《建场计划任务书》,水利部、国家农业部、计委、农村工作部相继批准。经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李富春同意,准予施工建场,并把该项工程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之中。
    1956年1月19日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建场委员会,农场性质为全民所有制农垦企业,兼有部分地方行政职能。农场设总场场部,初辖4个分场,后达到11个。1959年10月21日,柏各庄农场改为唐山市柏各庄区。1961年6月,恢复国营柏各庄农场,接受唐山专署和丰南县双重领导。1968年6月18日,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改为河北省柏各庄农垦区,行使县一级权力。1980年12月26日,在柏各庄农垦区建立“河北省垦丰农工商联合公司”,与柏各庄农垦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982年9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柏各庄农垦区改建唐海县。1985年1月1日,唐海县实行县管农场体制,仍保留“国营柏各庄农场”名称。
    经多年建设开发,全县拥有81万亩湿地保护区,年产优质稻米30余万吨,由于特殊的退海地理环境,土质粘重,土地盐碱,土壤矿化物质含量高,加之有天然的滦河水灌溉,所产出的稻米,米质优良,富有糯性,“柏各庄大米”驰名中外。这里也是著名的“中国河蟹之乡”,建有亚洲最大的海水养殖场和国内最大的东方红鳍豚养殖基地,年产各类海产品3万余吨。
    2004年12月27日,国务院审议通过《渤海湾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位于县城南端海边的曹妃甸港口动工建设,之后成立曹妃甸工业区。2008年10月成立唐山市曹妃甸新区,将原工业区并入。2012年7月11日撤销唐海县,设立唐山市曹妃甸区,下辖曹妃甸工业区、唐山湾生态城、南堡开发区以及3个镇(唐海镇、滨海镇、柳赞镇),区人民政府驻唐海镇垦丰大街23号。至此,柏各庄农场这一名词成为历史称谓。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粮食局
 
社址:中国郑州郑东新区商务内环26号
新闻热线:0371-68107690 采编:0371-68107963 发行:0371-68107972
中国粮油网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WW.GRAINNEWS.COM.CN? 2009-2010
 
技术支持: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