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10-27 第04版:副刊·作品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我和老黄 |
|
|
|
|
|
|
每隔一段时间,忙碌完手头的工作,我都会到挂包的扶贫户去走一走。我的“老友”,今年八十有一,大名黄昌献。虽然只是短短一年的相处,但我俩却像老朋友一样,有缘、有情、有故事。 说起有缘,是因为精准扶贫,组织安排结的“缘”。2017年底,组织安排我到红色革命老区———大悟县东新乡万岭村挂点帮扶。 万岭村地处大别山余脉,群山环抱、青山绿野。老黄家位于山脚下,他家那间瓦房,真可谓冬有“冷空调”,春有“地走潮”,夏有“焖烧烤”,秋有“蚊虫咬”,居住环境四季有“特色”。 在村支书带领下,我第一次走进了老黄家。来之前,我翻阅了老黄的基本情况:1937年8月出生,80多岁。见到他本人后,我简直不敢相信,他是一个性格开朗、笑声爽朗的“老小伙”。 他带着疑惑,左瞧瞧右瞄瞄,有点心不在焉的意味。心里也许还嘀咕着:如此斯文,还戴副眼镜的一个人,怎么会沉下心来,真心贴心地帮助我这个糟老头!送走村支书,我拉着他粗糙的手谈起心来。我先开口说:“老人家,按年龄我应叫您一声叔叔。”他疑惑地望着我,我看出了老人的不屑,继续说:“您是1937年8月生,今年刚好80周岁。我父亲是1917年8月生,跟您同月生,只是年长您20岁。”他突然兴奋地望着我,大声说:“我与你父亲有缘啊,长我20岁,同生在战乱、动乱的年月啊!”我接着说:“我的父亲抗日战争时期是新四军五师的老战士,在大悟山区战斗了7年。我也在农发行大悟县支行及黄麦岭磷矿公司工作过。”他静静地听着,不时与我回应着。我们谈到了中央和国家的扶贫攻坚政策、措施,谈到了乡村振兴,谈到了生产生活。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晃”到了快7点,天也渐渐地黑了。他却意犹未尽。 我们的第一次见面,第一次挂包扶贫交接就这样圆满地结束了。我对他的称呼 也由“大叔”被他改成了“老黄”,用他的话讲就是:以后喊我老黄就行了,不必“大叔、大叔”地叫,听着怪生分的。 春节来临之际,我与老黄电话约定:新春迎新居。那是一个大晴天,他们全家一大早就开始忙碌着搬运家具、布置房间,等我到时一切都收拾完毕。这是一套四室两厅的平房,是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居住房,由农发行大悟县支行贷款支持建设。看着窗明几净、交通便利的新家,老黄乐得合不拢嘴:现在多好啊,安居乐业,前几天我老伴生病住院,仅仅花了176元。以后你人来就行,别再带东西了,你是我的“牵挂”!今年春耕时节,细雨绵绵,我驱车100多公里赶往老黄家。我们谈起了春耕生产与打算。作为当地有名的石匠艺人,老黄本不需从事农业种植生产了,但他人老不服老,总觉得生命在于运动,能动就要动。他说:今年准备再扩大养殖龙虾两亩半,养殖面积达到5亩。按照亩均收入8000元计算,可创收4万元;利用旱地种植黄豆、花生6亩左右,利用房边山坡地种植自家食用的蔬菜,圈养和散养土鸡200只左右。 夏季到了,我惦记着国家给予贫困户的各项政策补贴是否到位。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来到他家。与老黄算起今年的补贴、补助项目与金额来:水产养殖亩均补助500元,5亩水田补助2500元,养鸡补助300元,80岁以上老人高龄补助3600元,低保困难补助1200元……他抬起满头白发的脸,哈哈笑出声来,拉着我的手一直未松开。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满地的花生、黄豆和瓜果等待收割,老黄忙碌着,但他一直闷闷不乐。听说村里其他几户帮扶干部都来过了,唯独没见我到来。那天,终于盼到我时,他拉着我的手连连说:“你终于来了,我要向你报告我们家今年的收获……”走过四季,我和老黄彼此牵挂着。老黄站在村口挥手送别的姿势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记忆里。 作者单位:农发行湖北省孝感市分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