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4-28 第08版:专题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三大大豆主产国产量下降 |
|
|
|
|
|
|
巴西、美国、阿根廷3个大豆主产国产量下降幅度在5%左右,其中,下降幅度最多的是阿根廷,导致大豆贸易结构不平衡。 在4月26日召开的“第八届中国油菜籽产业发展大会暨油脂油料市场行情研讨会”上,嘉吉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压榨及油脂业务交易总经理周密表示,中美贸易摩擦、美国生物能源政策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导致全球油脂供需发生变化,包括对全球运输和物流产生的巨大变化。 目前拉尼娜的影响正在消退,但去年秋季开始的拉尼娜现象带来的干旱已对阿根廷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市场对阿根廷大豆产量预期已低至4000万吨以下。阿根廷大豆减产对全球大豆供应格局有什么影响?生猪养殖利润如何?周密分析说,首先要看全球大豆生产国的产量变化。大豆在经历了连续4年增产后,2017/2018年度美国农业部报告披露大豆出现了年度减产。其中巴西、美国、阿根廷3个主产国产量下降幅度在5%左右,下降幅度最多的是阿根廷,导致大豆贸易结构不平衡。正常年份,4~7月大豆出口主要以巴西和阿根廷为主,美国作为补充,阿根廷减产后,出口市场变成巴西为主,美国不可或缺,贴水的定价标准从巴西转换到美国。中美的贸易摩擦使中国大豆加工企业对购买美国大豆有所疑虑,进一步推高了大豆贴水。 三大主产国产量下滑但出口预计仍然增长的原因,是全球豆粕需求的稳定增长。过去几年,全球豆粕需求量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增长率在4%~8%之间,这与全球经济形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对动物蛋白的摄取增加密不可分。阿根廷是全球最重要的豆粕出口国之一,虽然产量不及巴西和美国,但豆粕出口率比例较高。2016/2017年度,阿根廷的产量仅为全球大豆产量的16.5%,但豆粕出口比例占到全球市场的48.5%。在阿根廷减产的背景下,美国、巴西等豆粕出口国的压榨利润出现大幅度改善。 在需求稳定增长、主产国产量下滑的情况下,全球大豆库存和库存消费也在下降,但从绝对库存量的角度,仍然高于2015/2016年度,并没有直接进入紧缺状态。南美大豆库存的大幅下将,对大豆新作种植和天气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就需要更高的风险溢价。横向比较来看,2015/2016年度的南美库存与2017/2018年度接近,但需求已较当时有10%左右的增长。 全球主要豆粕蛋白饲料增长来自于中国的贡献,中国的贡献主要来自于生猪的养殖周期。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使生猪养殖户从沿海向内陆转移。新投产的产能开始落地并对生猪市场产生压力,导致猪价持续下跌,生猪养殖自2月起开始亏损,自繁自养每头亏损270元,外购育肥每头亏损320元左右。预计4~8个月的持续亏损会迫使高成本散户完成出栏并推出市场,存栏降低的同时养殖户开始补栏,带动仔猪生猪价格上涨。 周密认为,全球油籽的贸易主要来自大豆,油菜籽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 在种植收益的带动下,菜籽生产国种植面积在稳步增加,2017年加拿大菜籽种植面积首度超过小麦。菜油进口量最大的是美国,这与美国生物能源密切相关。 但美国生物能源政策改变可能会导致全球油脂供需发生变化,包括对全球运输和物流产生的巨大变化。所以,政策上的不确定性,导致全球油脂需求在预判上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整体来看,菜油上涨和下跌的空间比较有限。基于中美贸易不确定性,中、美向加拿大进口菜油会持续。过去几年,印度葵花油的进口份额间接替换了棕榈油,菜油进口小幅增加。印度植物油需求量偏高,我们预测全球菜籽产量和葵籽油的产量在未来几年会保持增长态势。”周密表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