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载PDF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01-11
2018-01-11 第04版:副刊、粮史 【字体】大 |默认 |

豫州地脉谷最宜

作者:周双喜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2019
    周代强调土宜,提出豫州“其谷宜五种”(黍、稷、菽、麦、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逐渐被破坏,出现了许多重农思想家。位于豫北地区的魏国人李悝,提出“尽地力之教”,并且提倡“深耕易薅”。
    一场大雪让中原大地欢欣鼓舞,最喜的莫过于田野中的麦子和乡间的老农。瑞雪兆丰年嘛。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原就已广种农作物了,至周代,豫州更是“其谷宜五种”。
    这方水土与粮食的深厚渊源得益于地理位置,更得益于物候气象: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处在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交错的边缘地区,多年年均气温为12.8~15.5℃,年降水量从北到南大致在600~1200毫米,全省无霜期在190~230天,一般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粮食资源开发早、生产水平高。
    
土宜
    据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镰、石斧、石磨盘和石磨棒等证明,河南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已完全进入农业社会”,粟(即谷子)黍(今北方谓之黄米)稷(即高粱)小麦、稻谷等作物开始栽培种植。夏商王朝,建都中原,重视农业。当时人们已学会了治水,发明了青铜农具。
    还制定出适合于农业需要的“夏正”(夏历,古代汉族历法之一)。
    从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有“告麦”的文字记载,说明小麦很早已是河南地区的主要栽培作物。在大田生产上有了灌溉、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技术,这是中原粮食生产从粗放耕作逐步向精耕细作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周代强调土宜,提出豫州“其谷宜五种”(黍、稷、菽、麦、稻)。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逐渐被破坏,出现了许多重农思想家。
    位于豫北地区的魏国人李悝,提出“尽地力之教”,并且提倡“深耕易薅”,总结出“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农业种植经验。此时,中原地区开始使用牛耕和铁制农具,兴建水利工程,开垦荒地,学会了使用肥料,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发展。李悝履任魏相时曾估算,战国时五口之家的小农,在一般年景种田百亩能收粟一百五十石(约合今4500斤),如遇大丰收可增至三百石。
    秦统一全国,颁布“使黔首自实田”,正式承认封建地主的土地使用权。汉初颁发“重农令”实行轻徭薄赋,后来还推行新田器和新耕种法;东汉注意休养生息和改制农具,开发水利,推广牛耕,到了东汉明帝时,农业生产率接近了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可以达到的最高水平。据学者们研究统计,当时全国特别是中原地区亩产粮食一般在100~200斤,个别丰产的“美田”亩产可达500~700斤;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谷物平均2000斤左右。这比《汉书·食货志》所记西汉      的亩产量高出一倍以上。
    
重农
    三国时,曹魏在中原地区实行屯田,重视粮食生产。曹操曾下令保护农田,不准军队践踏庄稼,否则军法处之,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割发代首”的故事。屯田制实行的效果显著,头一年国家就得谷百万斛,大约6万吨。屯田产量据诗人嵇康在《养生论》里说有亩收十石的。
    南北朝时期的拓跋魏政权,在中原地区一直执行“计口授田,劝课农耕”政策,鼓励技术更新,注意耕作的功力。北魏重农的结果,使洛阳附近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了。隋唐时期,鼓励农桑,时时注意不违农时,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史称“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校量”。
    五代十国时,张全义任河南尹,首先在洛阳周围的18县招抚流散逃亡的民众,劝耕农桑,恢复生产。张全义为政宽简,“无严刑,无租税,民归之者如市”。对于缺牛耕地的,便要求有牛的邻里助耕。数年之后,洛阳周围30里内,蚕麦丰收,“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洛阳搢绅旧闻记》)。北宋重视农业,鼓励垦荒。特别是宋真宗时,实行南北谷物交流,把中原的小麦等推广到南方,南方的水稻引种到中原。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在中原地区推行“青    苗法”,大搞农业贷款,资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
    
兴粮
    元初,中原百姓南迁,农田多变为牧地,粮食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元世祖时曾经多次在中原等地区颁布“不得因田猎踏田亩和不得致田亩为牧场的禁令”,提倡垦殖。明朝初期,“又以中原田多荒,命省臣议,计民授田设司农司,开始河南,掌其事”。同时大兴屯田,奖励移民垦荒,引进优良品种,实行“一条鞭”赋役制度,不断组织农民兴修水利,于是“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兴屯矣”。
    清政府对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垦荒积极鼓励。康熙时规定所垦土地由官府“给以印信,永准为业”。雍正二年(1724年),“令各县官员每年推举勤劳俭朴、身无过犯的老农一人,赐以八品顶戴,以示鼓励”。明清时期,先后将大量玉米、红薯高产作物引种中原,使河南成为全国的粮食主要产区。据省内许多县志记载,清康熙、乾隆年间,河南地区小麦熟年每亩约收一斗(90斤);大豆产量与小麦基本持平;谷子、高粱亩产140斤;稻谷亩产量达到240斤左右,是单产比较高的作物。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原地区变成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劳动力的供应基地,一些县市烟草出现了畸形发展,谷粮锐减,加上灾害频繁、兵匪严重,粮食生产受到制约,产量始终欠佳。
    
 
社址:中国郑州郑东新区商务内环26号
新闻热线:0371-68107690 采编:0371-68107963 发行:0371-68107972
中国粮油网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WW.GRAINNEWS.COM.CN? 2009-2010
 
技术支持:粮油市场报